怼支付宝 吐槽微信 大数据时代的大众隐私焦虑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1-05 作者:盘和林

核心提示:岁末年初之际,像往年一样,支付宝这个移动支付巨头推出了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原本只是一场“全民自我秀”,却有较真人士发现其中的“授权漏洞”,质疑支付宝故意缩小字体不让用户留意授权内容。

支付宝又摊上事了!

岁末年初之际,像往年一样,这个移动支付巨头推出了用户个性化年度账单,原本只是一场“全民自我秀”,却有较真人士发现其中的“授权漏洞”,质疑支付宝故意缩小字体不让用户留意授权内容。

话题一出,瞬间在舆论场炸开了锅,支付宝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1月4日凌晨,支付宝紧急进行官方说明,表示这件事情肯定是错了,本来是希望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自我批评比外部批评还狠:“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傻逼的方式,愚蠢至极。”

无独有偶,前不久,互联网另一巨头腾讯也有类似遭遇。这缘起于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吐槽: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位企业家脑洞大开:“我心里就想,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因为他都可以看的,随便看,这些问题非常大。”

名人效应就是厉害,李书福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微信官方赶紧辟谣,绝不会查看用户聊天内容。

客观说,李书福话有点外行了,暂不论马化腾(当然是微信官方)有没有这个必要去看用户这些信息。 在这个算法时代,互联网企业使用大数据分析,根本不用看你的具体信息,更不用知道你姓甚名谁,通过算法,这些信息流自动会被整理和归类,完成用户肖像的勾画,呈现最终所需要的结果。

回到支付宝授权漏洞的问题,整个事件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用户,这次不管是被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而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也不会存在芝麻信用因此会收集相关信息的可能。 

这也说明支付宝的初衷不是借此收集用户信息,恰恰是为了合规。此外,《芝麻服务协议》是总体协议,通用格式。

但是,这些信息都被忽视了,而“默认勾选”被放大成隐私安全了。可能很多人一听到收集个人信息,就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被层层转售这种事,瞬间感觉支付宝年度账单的行为“居心不良”。

当然,互联网企业隐私安全频频遭遇“沉默的螺旋”,并非公共舆情在无的放矢,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原因,即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隐私保护问题存在巨大焦虑。    

公众的焦虑并非来自某一家单独的企业或单一事件,更多是来自于我国互联网隐私乃至个人隐私缺乏安全感。

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例如《刑法修正案(七)》、《网络安全法》等法规,都加强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但是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如缺乏系统性、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最核心的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执法机制滞后。

个人隐私保护“有法难依,执法难以落地”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公众焦虑的真正来源。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