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新闻频道 来源:求是 2017年12月16日 10:2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要求我们必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全党面临的首要历史任务和重大历史责任,举全党全国之力,以时不我待、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一、深刻领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总体部署,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了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在提前完成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是我们党着眼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和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之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将实现自古以来人们渴望小康的夙愿,也将极大地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和干劲,乘势而上,在党的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向前、不懈进取。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过程。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准确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解决这一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支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时间节点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承接历史,而且连接未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发展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强调发展水平的“小康”,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全面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目标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环环相扣,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各项事业发展上全面对接。只有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才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强大支撑。

  二、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求关系得到改善,供给质量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半壁江山,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过去5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放管服”、投融资、价格、国企国资、重点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2013—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9%,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6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126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701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30105亿美元,均居世界前列。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一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风险隐患较多。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信息安全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6年底全国还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出行难、经济基础弱的深度贫困地区,解决这些贫困问题难度较之前更大。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难度较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钉钉子精神逐一推动解决。

  三、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任务打好三大攻坚战

  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3年左右时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重大战略,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提高财政、金融、房地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防控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密切跟踪研判和及时防范化解涉及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各类风险隐患。二是密切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完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及时跟踪各领域、各地区、各行业经济走势,密切监测宏观经济、地区经济以及重点行业经济运行,及时精准研判经济发展态势趋势。三是更加注重政策预研储备。围绕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抓住主要矛盾,做好超前谋划,及时研究提出和用好用活操作性较强、成熟度较高的储备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增强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信心和底气。四是积极引导社会预期。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内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用及时准确的政策解读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一是进一步推进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搬迁,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稳定脱贫;发展适宜特色产业,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好各地资源优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让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修复中多得实惠;实施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二是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力度,再推出一批脱贫攻坚举措,再布局一批脱贫攻坚项目,着力健全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和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在动力,着力在强化扶贫精确度、实现稳定有质量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一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推动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处理等工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改革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五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落实减排承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营造创新创业发展良好环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贫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实现新突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注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积极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切实防范对外投资风险。

编辑:赵晋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