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科学救援路上的探索和坚持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7年12月07日 17:2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宇婷)专业救援队伍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每次发生安全事故,队员们往往要拼尽全力,才能在危急关头成功营救遇险人员。

 

  国家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是国内首支专业的隧道救援队伍,建队以来,他们整理每一次的救援经验,研究如何科学救援、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尽可能的减少伤亡。

 

  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

 

  一场4天4夜不间断的救援

 

  2014年,云南大旱之后迎来了持续的大雨。当年7月14日16时15分,云南省富宁县境内施工的云桂铁路富宁1号隧道发生塌方,15名工人被困。

 

  接到救援指令的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立即整装赶赴塌方现场。一路上迎着60年一遇的暴雨,他们赶路的速度也没敢减慢。

 

  大概320公里的路程,队长文舟带着队员5小时到达现场,大型救援设备到达、就位用了21个小时。

 

620mm大口径水平救生钻机

620mm大口径水平救生钻机

  根据多年的抢险救援经验,文舟立即向指挥部汇报了救援方案:先打通生命通道,然后再同步实施620mm大口径钻机救援和小导坑掘进。

 

  资料显示,事故发生27小时后,成功与被困人员取得了联系。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口径水平钻机便开始了救援工作。

 

  这是大口径水平钻机在国内的第一次实战救援,过程中遇到了平时演练时想不到的问题,“打着打着钻机就打不动了。”救援队总工程师刘卫华回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机器打不动了每个人都非常着急,队长文舟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隧道外下着大雨,连续作战透支着队员们的精力和体力。设备又是第一次实战,没有人敢贸然行事,打不动了停下来在当时看是最安全的选择。

 

  现场出现了对这台造价不菲机器的质疑声,为了尽快让机器动起来,救援队还请来了日本专家到现场指导。

 

  队长文舟和总工程师刘卫华仔细分析了设备卡钻的原因是地基不稳,钻头使不上力。救援队顶住压力,在加固了钻机的作业平台后,重新启动了设备。

 

  大钻机第二次启动工作,需要队员不断组装救援管道。隧道里机器运转起来温度高达40度,导坑中队副中队长龚太万脚上热出了一脚面痱子,加上几天没睡觉,站在那里又困、脚面又痒,只能靠意力咬牙硬抗。龚太万一边摇头一边说:“简直无法形容,想起来都怕。”

 

  文舟是队长,更要在前方盯着,不仅自己不能睡,还要看着哪位队员困了过去提醒一下,浇一瓶水清醒清醒......

 

  不负众望,7月20日凌晨2时25分,经过131小时的艰苦奋战,救援通道成功打通,将被困人员成功获救。队员们4天4夜几乎没合过眼。

 

队长文舟讲解救援方法,右下角为人工打通的小导坑通道(模型)

队长文舟讲解救援方法,右下角为人工打通的小导坑通道(模型)

  实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以往的救援都是打通生命通道的同时,依靠人力挖出一条小导坑,将被困人员救出来。但人工开挖小导坑的救援方式有风险、进度慢,如遇到大石头挖不动,只能重新选择方向继续挖。

 

  因此,队员们每人每周一、三、四跑5公里,二、五跑10公里,每天都有定量的体能训练。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一小时能挖60cm至80cm,一般一个小时换一班人,打通救援需要的30米长小导坑需要50个小时。

 

  而2013年中铁二局组织专家团队专门为隧道救援研发设计、并在日本定制的大口径钻机,每个小时就能打通4米救援通道。这也是全球第一台大口径的水平钻机救援设备。

 

  文舟说:“设备没问题,还是操作上的经验。救援千万不要急,只要方案没问题就继续实行。现场必须用数据说话,该表态的时候表态。”

 

  像这样的总结分析,救援队在每一次救援后都会开展。据此,救援队还编写了《隧道塌方应急救援培训材料》,从7个方面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并详细讲解了救援方法及案例。

 

  至今,文舟已经代表救援队培训了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1000余人次,做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科学救援应急有备”。

 

  事后,这次救援经验被刘卫华和战训部副部长穆树元写进了《大口径水平救生钻机在隧道坍方救援中的应用与改进》的论文中。论文

 

  获得了今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论文一等奖。

 

  今年9月14日,云南省玉磨铁路西双版纳段曼么1号隧道出口在开挖仰拱时发生塌坍,导致洞内9名施工人员被困。

 

有了先前的救援经验,这一次文舟坚定了信心。抵达救援现场后,文舟带领队员用75分钟打通了长24米的生命通道;用5小时30分打通了24米的救援通道,成功救出9名被困工人。

 

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

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

  忠诚于救援这份职责

 

  救援考验的不仅是体力,更考验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不论是富宁隧道救援4天4夜不睡觉,还是鲁甸地震救援负重20公斤徒步30公里率先进入震中,抑或是地震救援期间早出晚归吃不着饭······这些队员们提起来都是“轻描淡写”。能让他们回忆的时候沉默的,是生命太过脆弱。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接到指令后,昆明救援队负重20公斤徒步30公里率先进入震中。在一个叫萝卜地的村庄时,他们遇到了前来求救的妇女,她几个月大的孩子被埋在了房下。队员们急忙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后,发现的确有生命迹象。

 

  3名队员立即进入震垮的房屋内搜救,没想到余震来了,队员们又急忙往出跑。当时在里面的田太波回忆,那种感觉恐惧又绝望,觉得出不去了。

 

  余震过后,做好了加固支撑的队员继续进去搜救,然而生命迹象只是一只八哥鸟,婴儿抱出来时,早已没有了呼吸。在场的队员们都哭了。

 

  救援过程,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员龚太万有时会想:“我为什么要来到救援队?但是人救出来的时候,又觉得,这就是我的荣幸。”

 

  自2010年建队以来,昆明救援队先后在甘肃、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参与救援15次,完成应急响应9次,共营救出被困人员81人,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救援12人,其中铁路隧道坍方救援10次营救人员52人,其他救援公路隧道坍方、地震救援、山体坍塌救援、矿硐坍塌等社会救援营救人员29人。

 

  救援总结几百个字就可以写完,但过程有多艰辛,只有队员们自己知道。救援考验的不仅是体力,就像队长文舟说的那样,进入救援队,最基本的不是体能,最基本的是忠诚于这份职责。(中铁二局昆明救援队李和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