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阳:梦想从钳台上升起

大国工匠 来源:央视网 2012-11-28 第554期 A-A+

央视网消息:他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北疆工匠”,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和2015年九•三阅兵的两型重点型号装备,我国首台三维辊弯成型样机,都凝聚着他堪称完美的工匠手艺。

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在方尺钳台旁一站就是30年,发明的100多项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他是优秀共产党员,他把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雕刻在产品上、奉献于身边人。他传授技艺、悉心带徒,精神高度成就了自己和徒弟们技能水平的高度!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4分厂钳工组组长郑朝阳。

(郑朝阳工作照)

我要当钳工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一个甲子,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郑朝阳“工匠”梦想的种子最早萌发于孩童时代。

郑朝阳小时候,和一大帮小伙伴玩耍,他就是个“孩子王”。那个年代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无论小儿科的滚铁环、弹弓,还是高大上的弹枪、火药枪,郑朝阳都做得有模有样。从小就心灵手巧,他说自己这一点随了妈妈。

高中毕业时,郑朝阳的文化课成绩中等。那时候能进工厂当一名航天战线上的技能工人,是非常自豪的事情。正好高中毕业那一年,内蒙古航天技校创立,郑朝阳非常幸运地成为了首期学生。

内蒙古航天技校属于企业办学,建校初衷是定点培养航天事业发展急需专业的技术工人,在十几年的办学时间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工人,为内蒙基地的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车钳铣、没法比”。在工厂职工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听父辈们这样讲。所以上技校时,郑朝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钳工。

在航天技校,他开始真正学习一门技术。“做好一件事,前提是你真正喜欢它”,郑朝阳学钳工,就是两个字“喜欢”。

郑朝阳非常珍惜上技校的机会,因为进了技校,等于是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工厂,跨进了航天事业,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他勤奋好学,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特质逐渐显露,实操和文化课成绩都很不错,当了班长,做着表率,深得老师们的肯定。

青春在这里闪光

1988年,他从航天技校毕业分配到了爸爸所在的工厂——六院359厂,成为4分厂钳工组的一名钳工,也从一名“航天子弟”变成了一个航天人。

在进厂前的一天,郑朝阳找一直非常关心自己成长、亦师亦友的班主任王志明老师谈心。他现在还记得当时王老师说的几句话,大致是:“到了单位一定要勤快,要不怕吃苦,把事情干好。咱们都是普通人,把小事干好了,就是大事。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你的一生就不平凡了。” 

郑朝阳说,王老师的话虽然语不惊人,但他在心底里记住了“勤快”二字,并成为自己一生践行的职业操守。

航天工作无小事。一开始,他跟着师傅王志国当学徒工。牢记着王老师的叮嘱,他不怕脏不怕累,以三尺钳台为舞台,认真细致地干好每一项工作。他坚守着“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工作信念,把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琢磨每一道工艺细节、钻研每一个技术难点上,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

郑朝阳慢慢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钳工的活儿确实需要一双“巧手”,才能干出精品,不足之处是干得慢、效率低,手工打磨还耗费体力;这时候,就得想“偷懒儿”的办法,怎样既干得好,还要干得快。“怎样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干出最漂亮的活儿”,成为他追求的目标。

“活儿干的好坏,主要在工装设计。”工装成为郑朝阳的“金刚钻”。设计一个合理的工装,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升产品质量。比如,型号产品的一个小零部件导线固定环,批量很大,但是零件体积小、精度高,不仅要在厚度0.8毫米、宽度7毫米的小长条上弯出一个极小的内圆,还要打两个比沙粒还小的孔,加工过程中的半点疏忽,就容易产生误差,很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为此,他经过认真研究琢磨,自行设计制作了导线固定环体系列工装,使加工效率一下子提高了10倍,合格率从不足50%提高到100%。

一勤天下无难事。郑朝阳的“勤快”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不但按时按点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还“有求必应”,只要是有人找到自己帮忙,他都及时伸出援手。无论是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还是日常生活中修修补补的小事情,只要找到他,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十年磨一剑。郑朝阳在工作前十多年里,多次被获得“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青年质量标兵”、“青年无差错岗位”等荣誉,两次在六院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二名。199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

郑朝阳工作照

(郑朝阳工作照)

坚守方尺钳台30年

郑朝阳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为生产导弹配套加工工艺装备。一说导弹,大家肯定把它与“高精尖”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导弹技术太高新、太尖端,很多零部件的加工无法通过自动化机床来生产,必须借助手工打造的工艺装备来保证加工精度。

在朱日和沙场阅兵和2015年“九·三”阅兵方队中,郑朝阳就参与了两个型号导弹的工艺装备的手工打造。甚至可以说,这些工艺装备的精度,直接决定着零件加工的精度,决定着导弹能否准确击中目标。

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是航天人永恒的追求。这些年,郑朝阳的工厂越来越忙,他们制作打磨的精密零件,被安装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产品上,技术越来越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郑朝阳带领班组大胆攻关革新,出色地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将自制丝锥改制成独特的菱形钻头,实现了某重点型号高强钢小孔精确加工,保证了型号定型批产;设计制作的联结套筒刻线工装,特别是某零件倒棱机的应用,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设计制作的电感固定环工艺装备,使某型产品加工效率提高了10倍。

在某项批产任务中,零件数量多、批量大,加工精度高、生产周期短,绝大部分零件都需要钳工进行手工操作完成划线、钻孔、打磨、弯曲成形等工序,工作量相当大。郑朝阳觉得,用老办法蛮干肯定完不成任务。他带领全组人员进行攻关,自行设计制造了刀具、钻模、划线工装、弯曲模等各类工具近100件套,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保证了型号批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2012年,郑朝阳参与了我国首台三维辊弯成型样机的研发装配工作。这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的一项民用产品,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高,没有任何相关的加工装配经验。他是项目技能操作带头人,堪称完美的“工匠手艺”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个个在其它企业无法攻克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他不仅加工生产了无数零部组件、工装,还完成了对2000多个设备零部件结构的调整、组装和调试,将理想化的“设计原理”变成了现实,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

近年来,科研生产任务日益增多,组里的活儿都是成批成量的转来。郑朝阳所在的4分厂大厂房,每天早上8点多开始,车、钳、铣、刨、磨几十台机床陆续启动,各种轰鸣声不绝于耳,上有天车滑动,下有工件转运,紧张而忙碌。

郑朝阳作为钳工组的“领头雁”,每逢科研生产专项任务、型号攻关,他总是带领班组冲在型号任务最前线。从盛夏酷暑到隆冬严寒,他们的生产加班经常干到晚上12点以后,最忙的时候要干到凌晨4、5点钟,甚至到早晨8点接着干,为的是不让整个六院的科研生产大计划在359厂误点。

作为钳工领域的技术带头人,郑朝阳几乎参与了企业承制的所有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芯模的装配。他自行研究的刮研技术和装配定位方法,解决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芯模装配间隙难题。这项创新成果,后来经过总结梳理,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

郑朝阳发明总结的创新成果累计达到100多项,助力企业做好“上天”的文章,壮了国威,扬了军威。

(郑朝阳和同事在一起)

(郑朝阳和同事在一起)

把“情义”二字放在前面

国防装备建设的特殊使命,航天产品系统工程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生产有着科学严谨的计划安排。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工位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每一项生产任务的节点,都是“工匠们”必须要保证的。加上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精、尖的技术要求,在工艺和生产加工技术传承方面,对师傅的“传、帮、带”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从外部环境来讲,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南地村的359厂,在吸引人才上并没有多少优势,特别是越来越稀缺的高级“蓝领”。内部培养、岗位锻炼、实践成才几乎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唯一途径。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郑朝阳这样的技能大师,对企业相关工种的技术发展和技能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开始,郑朝阳开始带徒弟。在随后的近20年里,他陆续带了十几个徒弟,其中钳工科班的徒弟有7位;还有跨工种学钳工的,还有刚入厂需要在一线操作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的工艺技术人员。现在,徒弟中有高级技师1名、技师2名、高级工5名,都是独当一面的生产骨干,创新成果也屡屡获奖。

新人到岗,相比于徒弟的技术基础,有经验的师傅更看重的是新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因为,技术可以通过方法、通过勤学多练获得,而态度和兴趣发自内心、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走多远。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郑朝阳说这句老话是说给当徒弟的。作为师傅对待每一名徒弟,“不仅要领进门,还要管修行”。

在郑朝阳这里,不管是哪一类徒弟,他都会按照徒弟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一个熟练的钳工,培养周期一般需要2-5年的时间。但是,郑朝阳看重徒弟们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求他们苦学、苦练,一两年时间必须学出个样子来!

 “绝技绝活其实就是生产中的一些窍门儿,也就是方法和思路,说白了就是一层窗户纸”,郑朝阳说自己不在乎、也一直在“捅破这层窗户纸”。他教徒弟,只要你是这块料、爱学习,就会把自己掌握的东西全部传授,“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近年来,他带领徒弟们和班组成员大搞创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动了班组内的技术技能创新氛围,加速了新人的成长进步,徒弟们的创新项目也屡屡获得上级的表彰奖励。

“管理不能有严有松”,管理班组,无论是考勤纪律,还是任务分配,郑朝阳都信奉公平公正。特别是师傅和徒弟,既是师徒关系,在班组里还是工友关系。

作为师傅和班组长,郑朝阳既要带徒弟,还要把整个班组的任务分下去,活儿有轻重缓急,工时就有你多我少,把活儿科学合理地分下去还真是门学问。

“与人相处就是‘情义分争’,任何时候把‘情义’二字放在前面,你就做对了”,郑朝阳说。

“不占组里和徒弟们一分钱便宜”,郑朝阳说到做到。这几年 “急难险重新”任务多,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他总是冲在徒弟和组员们的前面。

遇到难干、劳动强度大的活儿,他就带着徒弟们搞创新,千方百计设计工装,让工作变简单。难题解决了,“难活儿”变成“好活儿”了,他就脱身出来让别人继续干,自己再去承担更重的任务。

 “矛盾不出组,不给车间主任找麻烦”,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郑朝阳班组里的矛盾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近年来,班组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和安全事故,始终保持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100%,生产节点完成率100%,他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和谐奋进的攻坚班组。

(郑朝阳工作照)

(郑朝阳工作照)

技能大师的德艺之道

2016年,郑朝阳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的唯一获奖代表,登上了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的主席台做主题发言,他说:我是一名钳工,一名航天人,在近30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不忘入党初心、秉承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心怀感恩、一路向前,努力为国防事业、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和打造祖国北疆靓丽风景线添砖加瓦。

2017年,郑朝阳在为全区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时讲到:没有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没有无私奉献,没有脚踏实地,没有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坚持,就没有今天我们航天事业的突出成就。

在郑朝阳班组的一个角落里,有两个大箱子,里面放着他近年来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和奖励的证书、牌匾等。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多年,郑朝阳在方尺钳台旁一站就是近30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基金奖,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技能高手”、劳动模范、五保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近年来,郑朝阳成为企业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型高技能人才之一,他每天都非常忙碌,一年365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加班。

郑朝阳总说:人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感恩身边人的各种帮助,感恩组织的培养,感恩我们身处的这个美好的时代。

他把感恩付诸于行动。除了干好钳工的活儿,很多时候,他要帮着解决各种“急、难、险、重、新”任务中的难题,别人眼中的“分外事”,在他这里都是“本职”。

说到郑朝阳,大家评价最多的是他特别爱帮助别人。无论是班组的还是分厂的,甚至是兄弟单位遇到技术问题,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推脱,问题总能迎刃而解。他虽然经常“被打扰”着,却总是幸福快乐着。

“做到99分还不够,要做到101分”,他这样要求组员,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人过中年,郑朝阳过早地出现了斑斑白发。因为承受着多处病痛,他一直身体清瘦,但他干活、加班从不言苦、不喊疼,干起活来还是一丝不苟的“大师范儿”。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科研生产任务逐年成倍增长,郑朝阳所处的生产一线很苦很累,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像郑朝阳一样的“工匠”们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我们‘国之重器’的强大“心脏”就不会如此强大。

郑朝阳这样的航天人群体,这样的工匠团队,坚守岗位脚踏实地,他们的精神高度成就了技能水平的高度,也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国防事业新的高度!(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 文/徐玉荣 )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