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明:把没路灯的贫困村变成人均收入近万元的美丽乡村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7-11-6 第533期 A-A+

央视网消息:三年前刚到达隆村那会儿,马世明最不习惯的就是晚上的黑暗。

“那时候村里没有路灯、没有活动广场,除了村幼儿园,全村连一个公厕也没有,旧房、危房更是随处可见。”马世明回忆说。他原本在青海红十字医院信息中心工作,2015年10月被派往青海省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驻村扶贫。

达隆村位于贵南县西南约28公里处,是一个纯牧业村,也是一个贫困村。出贵南县城向南,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横穿塔秀乡。道路沿途有很多岔道口,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有一次马世明去县里办事,回来时天色已晚,开着车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来回都没有找到回村的路,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求助村干部打着手电筒在路口指引。

村里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较多,初来乍到的马世明一时也不知道工作该如何开展。第一次召集村民开群众大会就遇到了尴尬,通知上午九点开会,到了十一点多时才来了不到50人。

马世明心想,既然群众不愿意来,我们就到群众家里去。于是,他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一个多月后,村里的情况就被他摸透了。

达隆村当时有308户1372人,大多居住分散,最远的离村5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44公顷,草场15000多公顷,人均耕地、草场面积较少;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有82户贫困户。

怎样才能使达隆村的群众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马世明与乡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展开过多次讨论,最后决定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说干就干!马世明随即编制出了《达隆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然后奔走于各相关部门协调建设项目。2016年4月,项目开始动工。达隆村原来分散在11个片区居住的牧民安置到了5个片区,并且从住房、饮水、道路、电网升级改造、羊圈建设、道路亮化、环境整治等多方面进行集中建设。

半年后,一个崭新的达隆村矗立在了塔秀草原上,197户848人分别住进了每户80平方米的新房子,各项建设项目共落实投资超过2500万元。

一夜之间住进了新房子,很多村民说像做梦一样,都去感谢马世明。从此,达隆村的人开始关心起了国家大事,每逢开会,大家都早早地来会议室抢座位,没座了,一些人就干脆坐在草地上。

2016年10月底,村里的“亮化”工程完成,一盏盏路灯把夜晚的村落照亮,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大家心里就两个字:敞亮!

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马世明还建立了“达隆村扶贫社会捐助专用账户”,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捐助活动。在捐助资金的使用中,由村“两委”讨论通过,报乡政府批准,并在乡纪委备案,做到每一笔钱的来源与支出都有根有据。目前,已有10万元用于助残、助学、贫困生活补贴等。

索南加因为一次投资失误而陷入困境。他的女儿还在上大学,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几乎要弃学回乡。马世明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两委”班子商量,最后决定用扶贫专用账户给索南加7000元后续发展资金,给孩子5000元生活补助。目前索南加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生活逐渐好转。

现年45岁的完么措多年前离婚后带着残疾的女儿回到达隆村随哥哥一起生活,在村里一无草场二无耕地。马世明为其申请了草原管理员岗位,每年增加了21600元的收入。在2016年,马世明共为15个贫困户申请到了草原管护员岗位。

既然是扶贫,就得帮乡亲们拔穷根。于是,他开始把心思放在发展村级产业上。

借助“村级产业发展资金”, 马世明组织群众为村里购买了322头母犏牛,流转4000公顷草场,以壮大养殖产业。他还积极与企业牵线搭桥,合作开发特色养殖、饲草种植产业,有望为达隆村增加200个就业岗位。

马世明和队员们在达隆村的住所其实是一间闲置多年的小学教室。室内有两张高低床、两张桌子、一个文件柜、一组沙发,中间放着烤箱炉子。在文件柜里有一本《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每张收入检测附表都记录着一个贫困家庭的收入,旁边有签字画押。马世明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建立了一套详实、准确的扶贫台账,并分类整理了六大类十八册6000余页,成为海南州驻村扶贫工作中的一个样本。

2016年底,通过脱贫考核验收,达隆村82户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马世明和队友的扶贫工作队也以95.2分的成绩,名列海南藏族自治州省直派出扶贫单位第一名。

“我经常会在傍晚爬到山上俯瞰牧区村落。看着亮起来的路灯照亮整个村落,就好像指路明灯照亮我们脱贫致富前进的方向,你看,希望这不就已经在眼前了嘛!”马世明说。(材料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