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圆明园垒起文物长城 已从周边地区收回8万余件文物

中国新闻来源:北京晨报 2017年10月11日 09:2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文保爱好者孙国栋。他捐赠的一大批圆明园老砖,现在已成为“文物长城”中一员(左图)。

  带有“圆明园”三字戳记的城砖,字迹已有些模糊,但通过拓印仍可以明显辨识出“圆明园”三字(右图)。

  一亩园拆迁地区 埋了无数圆明园砖石

  踏入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副科长张建忠的办公室,仿佛走入一个小小的考古现场。从桌子到地面,堆满了从圆明园周边挖回来、刨回来的砖瓦、琉璃、石构件、瓷碗,皆为残缺、碎裂、褪色的,风华已逝、鲜泽无存。经过清洗、年代归类、鉴别考证后,真正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将披沙拣金而现。

  从2015年10月接手负责圆明园文物回收工作组,张建忠的每天工作日常就是奔波在圆明园周边的各个拆迁区域——圆明园之北的二河开、正白旗、后营、树村地区,圆明园之南的一亩园、福缘门地区。到现在为止,从这些拆迁区域“抢救性”回收的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文物累积已达8万余件,在圆明园里垒出了两处壮观的“文物长城”,一处在九州景区,一处在圆明园北墙边。

  圆明园大宫门遗址之南的一亩园地区,目前拆迁腾退工作已基本结束。每天,都有原属于圆明园的砖、条石、柱础,从这片废墟中被挖出、运回到它们暌违许久的故园里,日复一日地为“文物长城”添砖加瓦。

  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跟随张建忠进入了一亩园拆迁区域。从圆明园九州景区的一道门出去,就见到了原来大宫门遗址,顺着一条泥泞小道走到拆迁现场,只见遍地泥土瓦砾、乱树杂草。紧挨达园宾馆的一处已拆房屋,在露出的地基剖面,记者看到了一整排白色的条石镶嵌其中,深埋在地基里。“这一排都是圆明园出来的石头,当年户主抠了圆明园的石头建起来的,这里还有一方柱础,就是上面放柱子的石头基座。这些文物都要慢慢掏出来。”张建忠说。

  从这片拆迁后的废墟往西遥望,就是万泉河快速路和西苑桥。整片区域很大,拆迁基本结束后,对于张建忠和文物回收工作组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文物发掘现场了。整个一亩园地区分为12个发掘点,文物回收工作组的武根寿负责现场工作。武根寿是山西人,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本“账本”,本子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了某月某日,在一亩园,挖出了多少石头、砖头、墩子、条石。比如9月1日这一天,上午拉回来“石头374块、墩子3个、条石14块”。作为监督,还有工作组中另一人在每页签名,证实文物数量——装车后计数,卸车后核准。“最困难的是,特别巨大的条石,得在条石下面垫木桩,七八个人用粗绳子捆住钢筋才能拉拽出来。”正是考虑到大型挖掘机械会破坏文物,才选择“刀耕火种”式的传统人工方法,用铁锹、锤、镐、撬棍、绳子,来将深埋地基中的圆明园文物刨出来。武根寿们一天最多时,挖了25块条石出来,最沉的一方条石大概有1吨半重。

  “过去农民逃荒要饭,来到圆明园周边,要盖房子只能到圆明园里挖砖。散落在周边区域的圆明园砖瓦,实在太多太多。只要是属于圆明园的砖石、构件,无论形状、大小、有无刻字,都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收回来。”张建忠说。他告诉记者,虽然一直以来圆明园回收流散文物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但像这样系统、大规模、“掘地三尺”地去回收散落在圆明园周边的建筑构件型文物,还是第一次。

  带“圆明园”戳记的城砖 证实了自己身份

  文保爱好者孙国栋,河南人,在中关村工作,本职是计算机行业。

  他家离圆明园不远,有一次在树村附近遛弯儿,他偶然见到一位卖废品的大爷,车上的石头个头极大,“不是凡石”。他探听到老爷子在哪里收到的废品,便摸到了树村地区的一处拆迁现场。一进入拆迁区,他就知道,这满地乱扔的一大堆青砖,不是过去普通平民能用得起的,个头大,一块就有四五十斤重,有的上面还有字。“是老砖,不是老百姓用的。”

  孙国栋跟拆迁现场管事的说,这些砖,我都要了。大的砖五毛一块,小的砖一毛一块,孙国栋说,一千块钱我都买下,不能再转卖给别人了。“我想的就是,这些砖肯定是文物,不能让人当垃圾卖了、丢了,我先买下来。”孙国栋对北京晨报记者说。

  次日,孙国栋一大早去了圆明园大门口,他等来了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讲明了来意。陈辉二话没说,坐上了孙国栋的车去树村现场看砖。“我去了之后,基本判断是,这确实是老砖,我们之前在功德寺、二河开、树村等区域进行过调查摸底,也和当地老人聊过,知道不少居民盖房子都是用的圆明园的砖。”

  最终,孙国栋买下的这一大批青砖都被拉回了圆明园,并被确认是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如今,这些砖已经成为“文物长城”的一员。“我很幸运能保护圆明园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这些老物件儿,再丢一块、少一块,可就没了。以后只要碰到了,我也肯定要去保护。”孙国栋说。

  在孙国栋“救”下来的这一批老砖里,一块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尤为特殊,如今收藏在圆明园的展览馆里,供游客参观。“圆明园的东西,带印记的不多。”陈辉告诉记者,在清代,圆明园的石刻、琉璃件、砖(包括比较珍贵的金砖),都是为圆明园定烧的,哪怕一块最普通的砖,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出自哪个窑口、哪年烧的、哪个官员监督的,都能查询,以起到监督作用。”在烧出来的砖还是软坯子的时候,盖上去一个印记,就叫戳记,然而岁月变迁,大部分砖上的戳记早已磨灭,就算留存,也非常模糊。

  在张建忠的办公室里,北京晨报记者看到了一块带有“圆明园”三字戳记的城砖,字迹已有些模糊,但通过拓印仍可以明显辨识出“圆明园”三字。“像这样带有身份标记的砖,那就毫无疑问属于圆明园了。”张建忠说。这块砖被发现时还有个小故事。文物回收工作组在废墟里扒寻圆明园的文物,其实是一桩特别枯燥而重复的工作。张建忠曾经和武根寿说,要是能挖出来带有“圆明园”三字的砖石就好了。说完这句话后不久的一天,在一亩园,武根寿挖出一块砖后,擦去表面的灰土,“圆明园”三个字就蹦了出来。武根寿当即就乐得给张建忠发了短信,兴奋地说:“借你吉言!找到有圆明园三个字的石头了!”

  8万件砖石,如何判断这块砖、这方条石确属圆明园之物?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说,除了带戳记的文物外,实物佐证、史料佐证、言谈佐证、专家意见等都是判断依据,“像我们会和捐赠者或出土当地的知情老人交流,来判断这个文物到底是不是圆明园的。比如,须弥座这个石刻文物,是捐赠者和他父亲从圆明园运走的,他们都能讲得出来具体从哪里拉走,自然确凿无疑了。又比如西洋楼石构件,我们和西洋楼铜版画进行了对比,养雀笼石座直接能在铜版画上找到实物,并能确定实际位置。”

  ■记者手记

  盛世归故园

  圆明园,民族的一场劫难、一道伤。乱世之中,自万园之园之中流散出去的文物,浩如瀚海,却渺如云烟。它们或远隔重洋,被珍藏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中;或没有走得很远,流散于圆明园周边,却与故园相望经年,无法归家。

  如今的圆明园中,已垒起了两道壮观的“文物长城”。和那件命运跌宕起伏的大宫门琉璃件一样,筑起“长城”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石,都是源自圆明园,却流散于圆明园周边多年的文物。哪怕它们残破暗淡,不够贵重不够华丽,甚至连雕花或文字都没有;然而,每一块砖石都凝聚了源于过往这段凄怆历史的情感价值——它们是圆明园的东西。

  乱世文物流散,盛世文物回归。它们理当回到本来所在的故园。

  本版文并摄 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