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在焊某零件的工作现场
央视网消息:导弹,外观上看是一个庞然大物,内部是由构造复杂的不同组件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焊接,作为导弹内部各部件的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对导弹的总体质量提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焊工,犹如一位高超的刺绣艺人,完成导弹各部件的连接。王锋,就是用一把氩弧焊枪“缝合”导弹复杂零部组件的焊接大师。
对于氩弧焊这个专业,王锋其实并非科班出身。在校期间,他学的是传统的气焊。临近毕业时,才听老师介绍说氩弧焊接的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
毕业后,怀着对航天的向往,王锋来到了二院283厂。发现车间干的活基本上都是氩弧焊,让他惊喜万分、兴奋不已。然而,兴趣归兴趣,一切还得从零开始。经过1年多的学习,王锋觉得自己技能水平基本到位了,能独立上手干活了。可是他后来才知道,自己还差得远。
2003年,283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自动焊接设备要进行验收,车间派王锋去现场操作,做一些焊接试验。由于对复杂的焊接结构把握不足,焊接参数调整不到位,导致焊缝的外观差、焊接质量无法保证,气密试验时漏气。
“那时候没有师傅可以依赖,感觉到处是困难,这让我对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水平有了重新认识。”王锋说道。
在那之后,王锋对每一项任务都认真准备,一丝不苟,尤其是遇到新任务、新问题,王锋总是自己先琢磨研究,下载各类焊接视频反复观看学习,研究视频中焊接手法和操作要点,将最新的前沿氩弧焊技术应用到任务中。
工作中的王锋
如今王锋已经在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工作了15个年头,在这期间几乎参与了航天科工二院所有型号的焊接任务。在研制型号的一次次复杂、高难度的焊接攻关中,王锋锻炼成为车间的“第一把焊枪”。
某壳体的焊接是困扰283厂的大难题,被称作“那些年最难干的活儿”。根据产品要求,焊缝要达到航天标准的一级焊缝并进行全探伤,同时需要通过强度试验,两项考核达标,焊接才算合格。实际焊接时,气孔、夹渣、裂纹成了这个产品难以跨越的“三座大山”,产品的焊接合格率仅在30%左右徘徊。
王锋接手任务后,开展了各类焊接试验,在一次模拟件焊接时,为了实时观察熔池的动态,他3分钟不眨眼,忍着酸疼紧盯住熔池,双手协调进行焊枪和送丝的姿态和速度的调整,当熄焊的一瞬间,他双眼一闭,眼泪哗哗往下流。通过反复钻研,王锋总结出连续送丝以降低熔池扰动,用白纱手套代替线手套避免引入杂质,焊后局部捶击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解决了夹渣、气孔、裂纹等老大难问题。最终经他之手焊接的几百件壳体合格率达到100%。
某次项目攻关时,为了确保质量和效率,王锋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2点,整整18个小时,除了匆匆吃盒饭的时间,就是持续不断地焊接。任务完成后,大家一起去吃宵夜,从来不喝酒的王锋,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大家都很惊讶。王锋却不好意思地说,“忙晕乎了,一整天忘喝水,茶水太烫,我渴得慌。”
有了王锋这个金字招牌,许多行业外的企业都找上门来,一些研究所的某些重大工程项目的焊接任务,在车间和王锋的攻关下,最终如期完成了产品的交付。
因为一直在研制型号焊接任务中“降龙伏虎”,所以遇到焊接难活,大家都会找到王锋帮忙。他帮助生产班组完成了某重点型号部件纵焊的参数调整,焊接的外观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帮同事调整焊接参数、进行缺陷补救,已经成了王锋工作的一部分。
这几年,随着厂里任务激增,大量新职工进入岗位。午休时间,王锋都会指导新职工练活。车间职工报名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他主动去为参赛选手们讲课。当被问及主动帮助大家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时,王锋坦言说道,“一支独秀不是春。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才能代表航天的水平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上去了,个人和企业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王锋看来,一个好的环境对于梦想的实现很重要,航天给了他圆梦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能够踏踏实实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对于未来,王锋信心满满地谈起了他的“焊接梦”:“抓紧一切时间钻研掌握国内外前沿技术,一步步积累和创新,为导弹制造多贡献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焊接技能水平!”(素材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