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志走在整装待运山西、甘肃的碳氢基肥中(摄影:侯美娜)
央视网消息:赵永志和土壤肥料已经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了。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农业标准制定10项,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技术专著14部,并获各类科技成果奖26项。赵永志带领团队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112.74万亩次,技术覆盖率85%以上。他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土壤“代言人”。
在农村长大的赵永志,从小就对农业有种特殊的感情,用他的话说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离不开农业更离不开土地。恨的是,从前,农业效益低下,农民辛苦一年下来还经常吃不饱穿不好。
如何让农民劳动强度降下来,把经济效益升上去?赵永志暗下决心,将来要为我国农业出一份力。
1979年,赵永志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系统学习种植技术等农业知识。毕业后,赵永志没有选择城市办公室里舒适的工作,而是一头扎进了远郊区延庆的一个农场,开始了“实现农业梦想”之旅。
为了把农场的渔业搞起来,他学会了修建鱼池和养鱼技术;为了改善灌溉条件,他自己设计水泥衬砌渠道;为了把农场的畜牧业搞上去,提高产奶量,他研究怎样提高饲料饲草营养配比,从而使奶牛体健奶足……通过努力和钻研,赵永志很快成为农场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力量,成为全场生产技术领域的农业专家。
1998年,赵永志担任北京市土肥工作站肥料室主任。当时正值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土肥站的工作重点转向设施农业,包括土壤培肥、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新型肥料应用等技术的推广。赵永志在顺义区大孙各庄和通州漷县开展了红提、大桃、葡萄反季节栽培实验。3年后,大桃、葡萄的上市时间提早到“五一”前后,而“圣诞玫瑰”使北京在圣诞期间还有葡萄可采摘。当时反季节栽培的红提、葡萄亩增效益万元以上,北京的采摘农业就这样起步了。
昌平区香屯村一个种植园的经理陈某从2005年起经营草莓采摘园,可草莓口味总是偏酸,采摘的人很少。经过赵永志和团队的“把脉诊断”后发现,温室内土壤养分氮元素多、钾元素偏少,这导致草莓变酸。技术人员为陈某家的草莓量身定制出一套施肥方案和施肥技术,并调节出偏酸、偏甜、酸甜适中3种口味。
此后,陈某的草莓便一炮打响,很多周边地区的游客都慕名前来采摘。那一年,陈某的草莓效益增加了三成多,每亩收入10多万元。
2007年,工作成果显著的赵永志被任命为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在新的岗位上,赵永志看得更远。他认为,土肥事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为农业和农民做好服务,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广易于农民接受、促进农业增效、利于农民增收的新型实用技术是土肥工作站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为了让最新的土肥技术能够尽早在京郊农业中得到应用,赵永志带领团队一手连接科研院所,一手连接农民。他们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际需要,确定了10余项兼具先进性、实用性和效益性等特点的土肥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让农民少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赵永志推动京郊农村开展“创新团队”和“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员、农民“土专家”培养。一批掌握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
赵永志和团队的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至2016年,单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累计推广4112.74万亩次,技术覆盖率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从观念和实践上改变了农民施肥习惯,节肥30%,累计减少化肥投入11.62万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碳42.97万吨以上,为郊区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新技术的田地共增产农作物123.66亿公斤,增收节支37.25亿元,应用技术生产出“配方草莓”“配方大桃”等优质高端农产品,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丰富了市民的果盘。
“我希望为首都农业立足高端、探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机制、新方法继续贡献我的绵薄之力。”赵永志说。(材料来源:经济日报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