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新疆“猎鹰”巡逻队成网红 每只猎鹰都有注册户口

社会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年09月11日 05: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猎鹰”巡逻队在执勤途中

  交错的山峦间,统一着装的几名男子骑马架鹰驰骋在山间道路上。带头的几名男子左手勒缰绳,戴着猎鹰手套的右手上停着一只猎鹰。近日,一支“猎鹰”巡逻队成网红。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支“猎鹰”巡逻队就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哈拉奇边防派出所,巡逻队由派出所组织所辖的3个护边员分队组成,每个分队有三到四只护边员个人饲养的猎鹰。据哈拉奇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胡东亮介绍,柯尔克孜族有传统的训练鹰的习俗,每只猎鹰都有“户口”,其主人也有驯鹰许可证。巡逻队可以利用鹰的敏锐,发现情况和问题;另一种层面上,猎鹰对素有驯鹰习俗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来说也意味着精神激励。

  驯鹰习俗引关注

  “猎鹰”巡逻队成网红

  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阿合奇县地处高寒山区,北部毗邻天山南脉,南部紧靠喀拉铁克山,中间夹着狭长的托什干河谷。重峦叠嶂的地形地貌,不少山谷间的道路上砾石堆积,车辆无法通行,只能步行或骑马通过。

  有资料显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是中国猎鹰之乡,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人有长达几千年的驯鹰习俗。最近,“猎鹰”巡逻队成为网红,引发网友关注,也让柯尔克孜族的“驯鹰习俗”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9月6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到“猎鹰”巡逻队所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哈拉奇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胡东亮,他介绍,“猎鹰”巡逻队由熟知辖区情况、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志愿服务边防建设的当地居民组成,参与的成员叫做护边员。“我们选拔这些护边员协助哈拉奇边防派出所的巡逻工作,一是借助当地居民善于骑马、了解情况等优势,另外也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工作。”

  关于护边员的任务,胡东亮称,由于边防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就组织了一批当地居民组成巡逻队,他们主要负责到指定的位置巡逻,并用单位派发的手机拍照或者发送位置汇报情况。

  据教导员胡东亮介绍,当地233名护边员组成了三支“猎鹰”巡逻队,并非每个护边员都有猎鹰,每支巡逻队的猎鹰数量是三到四只。“这些猎鹰都是护边员个人驯养的,巡逻的护边员会带着猎鹰一起出去。在距离相对较远时,猎鹰可以及时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胡东亮说,猎鹰对于护边员来说,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发现险情,更深层面上,猎鹰是护边员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精神激励。“对猎鹰之乡的人们来说,鹰就像是他们的图腾,当地很多建筑或装饰物上都有猎鹰的形象。”

  每只猎鹰都有

  “户口”登记在册

  “猎鹰”巡逻队成为网红的同时也引发了部分网友的担心。网友们担心的是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样会不会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有网友提出疑问,参与巡逻的猎鹰是否有相关证件?

  对此,胡东亮表示,关于“猎鹰”巡逻队的称呼,是最近根据当地特色命名的,“但是这种巡逻形式很早就有”。

  鹰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捕鹰、驯鹰是否涉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呢?对此,胡东亮解释称,巡逻队里的每只猎鹰都有登记在册的“户口”,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2011年5月23日,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巡逻队的‘猎鹰’都是护边员个人合法驯养的。”

  对于胡东亮的解释,在北青报记者查询相关资料时得到了印证。据国家有关规定,所有种类的鹰都属于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驯养必须具有许可证。

  针对网友关于为什么不使用更高科技的无人机参与巡逻工作的问题,胡东亮称,阿合奇县哈拉奇地理位置海拔相对较高,一般都在2200米以上,巡逻队常去的边境地带海拔高达3000到4000米,高海拔的气流并不适宜无人机的飞行。此外,阿合奇县所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俗称为万山之州,山脉蜿蜒的地理环境很难实现无人机的正常飞行。“另外,无人机的操作对我们的护边员来说并不容易。”

  在巡逻过程中,猎鹰敏锐的眼睛往往能提供不少帮助。去年4月,哈拉奇边防派出所护边员阿不都沙那木·萨那马特骑马在边境线附近巡逻时,站在手臂上的猎鹰突然开始跳跃并吱吱鸣叫,他拿起望远镜遥望四周,发现远处山脚下有只走失的小羊羔正往边境线方向移动,阿不都沙那木立即策马奔去,将小羊羔从边境线赶了回来,避免了一次涉外边境事件的发生。

  护边员讲述

  驯鹰是出于感情和传承

  朱马吐尔地·阿克朗是“猎鹰”巡逻队的一员,他就是骑马架鹰奔走在队伍前面的其中一位驯鹰人。朱马吐尔地回忆起家里驯鹰的历史,最早还能记起儿时曾亲眼看到爷爷右手臂上展翅停留的猎鹰。之后,他的父亲也继承这一传统驯鹰养鹰。到现在,朱马吐尔地亲手驯养了属于自己的猎鹰。

  三年前,朱马吐尔地耳濡目染诸多驯鹰“绝学”之后,他开始在放牧的闲隙留意山崖上大鹰频繁停留的地方,“那里多半是有鹰隼的地方”。那年冬天,朱马吐尔地爬上多次“勘察”的山崖发现了一窝鹰隼,挑上一只带了回家。

  朱马吐尔地说,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说起当初挑选的标准,朱马吐尔地坦言,就是看起来最健康活泼的那只。

  朱马吐尔地称,“我们把鹰当朋友和亲人。”朱马吐尔地说自己都是把羊肉或牛肉切成小块喂给鹰隼。

  朱马吐尔地的猎鹰养了三年,每天要吃掉大约一斤肉。除此之外,他也要抽时间“遛鹰”,跟着巡逻队出去也算是“遛鹰”的一种形式。猎鹰的两只鹰爪抓着主人戴有羊皮手套的右手,跟随他们奔走在巡逻边境的路上,偶有发现远处的牲畜跑散,也能及时帮忙驱赶。

  谈到当时养鹰的初衷,朱马吐尔地说,现在当地驯鹰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也不再需要鹰捕食猎物了,驯鹰还要花费精力和财力。“可是我就想要继承父辈传承下来的东西,我对鹰有一种亲切感。”

  通常情况下,猎鹰到了繁殖的年龄就要被放飞野外,朱马吐尔地的鹰已经三岁了,再过一两年也要放生。“但是我打算再接着驯鹰,有鹰在身边的日子更有奔头。”

  文/本报记者 张香梅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