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浙江婺城5万师生开学走进农村文化礼堂 感知传统文化

新闻频道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09月02日 14: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浙江婺城5万师生开学走进农村文化礼堂感知传统文化

  在泽口村文化礼堂,学生正在表演婺剧。 吴平 摄

  中新网金华9月2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吴平)又是一年开学季,而对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的5万名师生来说,这个夏天的“开学第一课”注定是特别而又难忘的。

  叶店村在文化礼堂内举行“开蒙启智”少儿入学开笔礼仪式 吴平 摄

  这些天,孩子们走进了该区83所文化礼堂感知传统文化:在汉灶村婺州窑博物馆,手艺人陈新华现场演示陶艺;在泽口村文化礼堂,与村民共同登台演绎婺剧……

  此情此景背后,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婺城区着力打造“双堂双进”工程,即学校与农村文化礼堂结对,把“礼堂文化”引进课堂,让学校孩子“走进礼堂”,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村文化礼堂,更构筑学校立德树人的坚实底座。

  在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看来,“双堂双进”弥补了现有高效思政工作和中小学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让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乡村,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举多赢。

  双堂双进 唤醒沉睡的文化礼堂

  近年来,数以千计的农村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在浙江大地迅速生长。对于渴望精神富裕的村民而言,农村文化礼堂犹如精神家园,让其“心有所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等原因,导致农村文化礼堂未能被充分利用,闲置、沉睡的情况并非个别。

  婺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方鹰介绍道,婺城区酝酿出台“村校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机制,就是希望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个坚实的基层阵地,给孩子们搭建一个丰富多彩感受文化自豪的课余空间,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基本任务落到实处,也希望通过学校的参与,使农村文化礼堂的教化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为合理运用文化礼堂打通另一条途径。

  近年来,婺城区因地制宜打造了83所农村文化礼堂,一村一品,各有特色。如蒋堂镇文化礼堂,是浙江省首个民办文化礼堂。走进去,挂满墙上的祖训家规十分显眼,崇俭、尚义、明礼、厚德八个大字撼动人心。

  “这些祖训家规都是从当地收集过来的。”礼堂负责人陈纪祥说,与蒋堂的学校结对后,礼堂人气一下子就旺了,“当学生们看到这些祖训家规时,一方面会感到新奇,一方面也会以此激励自己。”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婺城区47所中小学已有90%以上的学校和文化礼堂村完成“结对走亲”,65%以上的农村文化礼堂被浙江省市区各级命名为“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和“高校思政实践基地”。

  目前,超过10余所外县市的大中小学校相继来到婺城文化礼堂考察、授牌、开展实践活动,如春之甘霖,让沉睡的文化礼堂再一次焕发青春。

  扎根乡土 告别德育理论实践“两张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当下,由于种种限制,学生很少有“行”的机会。

  “我们提倡将学生赶出教室,亲近自然。”婺城区教育局局长李刚坦言,然而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日常教学还是以课堂为主。

  在他看来,“双堂双进”既满足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需要,也减轻了学校老师的压力,“从目前反响来看,学校师生都比较积极,因为文化礼堂是一个有文化,管理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地方,十分适合作为第二课堂。”

  婺城区泽口村有着悠久的婺剧历史,村民历来爱看、爱演并爱创作婺剧。在泽口村文化礼堂,东市街小学学生戴君泽,更加坚定了学习婺剧的信念,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今年4月,东市街小学与蒋堂镇泽口村结对。趁开学之际,在老师的带领下,戴君泽和其他13名同学,来到泽口村与村民切磋,一曲《十八棵青松》和《斩吕布》演绎得有声有色,博得村民阵阵喝彩。

  看着台上学生的表演,带队老师王璇由衷说道,村里婺剧氛围浓厚,学生对婺剧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历史、唱腔,在学校课堂根本不可能了解得如此全面。”

  充实学生的德育课堂,提炼农村的特色传统文化,两者的无缝对接,使婺城区初步形成了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的德育实践体系。李刚说,在这一过程中,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学生到文化礼堂里上课,不仅体验感更强,还能寓教于乐,让孩子更乐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充实乡村村文明 探索在路上

  作为“双堂双进”的重要载体,农村文化礼堂并非新鲜事物。乡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当下,在防止农村文化缺失、村民精神生活空虚方面,农村文化礼堂被寄予厚望。

  在渠长根看来,“双堂双进”对于文化礼堂乡村所在地的人们来讲,生活空间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生活主题,打开了视野,增加了了解外界的机会和途径,还能增加自信心,“很多人来参观,能够把本地的,自己的文化展示给外来的客人,这是很幸福的事情。”

  位于婺城区一隅的湖头村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走进文化礼堂内,粮票、水车、簸箕等一件件物什都在诉说着那个遥远年代。随着“双堂双进”的深入,村民参与的热情被彻底激发,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路前也生平第一次担任起了“讲师”。

  “虽然我的普通话有点口音,但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最多的一次来了12辆大巴,因为人太多,只能让学生们在操场上听课。”这让张路前十分有成就感。

  而在金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吴远龙看来,农村文化礼堂关键在于“建管用育”,如何实现长效化发展,让农村文化礼堂实实在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真正建设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村的文化地标,农村社会的公共俱乐部。

  他认为,婺城区“双堂双进”直面这一问题,是文化礼堂转型升级的有效探索,值得推广。他建议,接下来可以做更多的顶层设计,从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规划,让对接更顺畅,从自发到有序。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