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翻越沙丘去种树
央视网消息:她是一名毛乌素沙漠中的农家女,是一位与沙漠拼搏的斗士,更是一名誓将一生献给治沙事业的女强人,她叫殷玉珍。
殷玉珍身上承载着许多荣誉。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称号、在联合国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这些,统统都与一件事有关——种树。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离开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老家,嫁到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居住地方,一个半掩在沙漠里的地窖就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他们的新房。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的家,就剩下茫茫无际的沙漠了。风一起,小屋随时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风一停,一家人便赶快用铁锨把门口的沙一点一点挪开,这样的情景几乎天天可以遇到。
沙漠中的沙棉蓬、沙蓬子、沙米就是他们的主要下炊之物。丈夫偶尔从靖边县捡回来的死猪、死羊,竟是全家难得的一顿美味,剥下的皮子就是家里做皮袄的材料,每次回忆到这里殷玉珍眼睛不停的流出泪花。
殷玉珍在沙漠上种树艰难
最难以忍受的不是生活上的贫困和艰难,而是沙海中无边无尽的寂寞。殷玉珍清楚记得过门的第40天时,才看见一个人从她的家经过,待她惊喜地跑过去时,那人已经走远,她便回家拿了个盆,把那脚印扣住,每天都要来看上一次,就是这个脚印,陪她度过了许多寂寞难熬的日子。
殷玉珍在雪地里种树旧照
沙化的土地连起码的生存都难,更别说是发家致富了。面对着一望无垠的荒漠,她咬牙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为了这个誓言,殷玉珍打起了家里的主意。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打工挣的钱换回了600棵树苗,把它种在房子周围。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之后,载下的600棵小树只活了不到10棵。殷玉珍并没有失望,只要有一颗树能活,就说明有希望,看到这些在风沙中飘摇的小树,殷玉珍和丈夫开心地好像看到了一片绿洲。
一场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了。
没有钱买树苗,丈夫就到外面给人掏粪、盖房子、干农活。他们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人家树上修理下来的树枝他们一背回家就赶紧栽到了那片沙地上,为了种树,殷玉珍一家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之外全被投入到治沙上了。刚栽下的树苗被风沙吞噬了,再栽,再吞,再栽……
殷玉珍和丈夫
一次,她和丈夫在离家几十里地外挖树坑,突然来了沙尘暴,两人看到赶紧往回跑,但是摸了半天也没找到家,后来竟还是听着自家的狗叫声才摸回了家。这样的日子,殷玉珍过了整整20年。当初用来插眼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了一尺多,当年的新媳妇已经人到中年,孩子们也长大了。
她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及病魔困扰的种种困难,三十年如一日种树。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20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在毛乌素沙漠中修筑简易公路3条40公里,筑防风沙屏障50000多亩,打机井12眼,开发水浇地500多亩,在沙漠里种植樟子松2万多亩、50万株,还建了120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养400多只羊、30多头牛……
就这样,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如今,殷玉珍在“生态园”中建起了1000平米生态餐厅和400多平方米二层办公楼,5000平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室内外装修已完工,预计今年9月底投入使用。
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深处一派绿意盎然
成名后的殷玉珍在自己绿化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户,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5%,周边近10万亩荒沙彻底披上了绿装。
美国自由民主基金会的赛•考斯基来到殷玉珍的林地上种树,并资助给殷玉珍5000美元。新疆小伙子何新强来到内蒙古,给殷玉珍送来了哈密瓜种子,并跟着殷玉珍夫妇造林育苗,一住就是两个月。北京退休专家陈淑琴先后四次来到殷玉珍的住地,带来树籽,表示要搞航天育种,法国作家、韩国KBS电视台、国内外高校学者纷纷来到她的林地参观学习,每次有人来都总要给殷玉珍种几棵树……
现在,殷玉珍想把现代农业与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筹和向上级争取,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治沙教育为一体的沙漠生态示范园。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鄂尔多斯市传递,殷玉珍担任火炬手。
沙海转型,大漠逐梦。殷玉珍笑着说:“咱不是那贪图虚名的人,何况名声咱早也出了。我就是想,咋能利用好咱的名声,把治沙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钱出钱,有力使力。这才能干成事呢。”(素材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