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这座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 为何引起习近平的高度重视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8月23日 12:1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3日-5日在厦门举行,厦门鼓浪屿在上个月刚刚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有什么特色?是如何建成今天这样的?本网《我要问小编》栏目就网友提问进行了解答。

 俯瞰鼓浪屿全景(2016年8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俯瞰鼓浪屿全景(2016年8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网友利海问:

  最近因为金砖会议在即,一直很关注主办地厦门的新闻。上个月厦门鼓浪屿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虽然我还没有去过,但心向往之,也对申遗成功后鼓浪屿的保护与发展有所关注。小编能不能讲讲这座小岛的特别之处,以及成功申遗后当地对它的保护和规划举措?

瞰鼓浪屿“地标”建筑之一八卦楼附近景色(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俯瞰鼓浪屿“地标”建筑之一八卦楼附近景色(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小编答:

  “不游鼓浪屿,枉费厦门行。”日前,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鼓浪屿获得与会专家们的认可,毫无悬念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岛”,何以能够成功申遗?这个问题只有当回看鼓浪屿这9年的漫漫申遗路时,其背后长达30多年的规划发展和科学保护,我们也许就会明白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鼓浪屿曾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19世纪中期,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本国居民、归国华侨、他国居民汇聚于此,岛上先后建起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艺术、文学、教育繁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盲目开发,岛上商业、旅游业一哄而上,大量居民外迁,一些历史建筑被破坏或者荒废,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鼓浪屿该如何定位?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用专章论述了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规划。指出:“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鼓浪屿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社区和一般的风景区,其规划应当置于高位层次上,作为全国宏观社会文化结构的一个特殊类型来看待”。 在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同时,鼓浪屿的每一步发展都建立在保护好“海上花园”风貌之上。《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秉承着当年的战略规划,一系列法规措施应运而生、相继出台,起到严格保护全岛931处历史风貌建筑和1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市按照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将鼓浪屿上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机构搬出岛外,腾出更多空间造绿化。与此同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专门成立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更有针对性地对鼓浪屿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和保护。

  近几年,通过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并与时俱进、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现在已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鼓浪屿品牌”。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是三角梅掩映下的鼓浪屿海边沙滩(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这是三角梅掩映下的鼓浪屿海边沙滩(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如今,自然美景依旧、物质遗存与人文底蕴并存,这些共同铸就了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模式。事实上,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曾创下当日12万游客登岛纪录的鼓浪屿,似乎并不需要通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吸引游客。然而,从2008年着手准备至今的9年里,“申遗”的过程成为这座岛保护自己的标准,亦是一个令人找回理想中的、记忆中的鼓浪屿的社区文化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为岛上居民、乃至于所有登过岛的国人带来文化自觉、自信与自豪,或许才是“申遗”更重要的意义。(文/刘畅)

编辑:李丹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