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竹:盐碱地变粮仓 不毛之地种希望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7-6-31 第406期 A-A+

 

央视网消息:“吃的黄星菜,烧的干芦蓬,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白花花。”这就是34年前的山东禹城百姓的生活写照。这里30多万亩盐碱地寸草不生,遍地都是“地檩子、沙包子、碱窝子”。欧阳竹第一眼见到禹城盐碱地时就有一种感觉:“不能更荒凉”了。

他从来不曾想到,身为一个广东人,有一天能来到黄淮海平原腹地,和禹城结下30多年的缘分,并从此笃定了一生的道路。身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禹城试验站站长,欧阳竹扎根基层34年,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沃土”,将“渍涝洼地”改造成了科技与生态并举的“鱼米之乡”。欧阳竹见证、参与了禹城从贫瘠到富饶、从盐碱地到希望田野的整个蜕变。

既来之则安之

欧阳竹把禹城当成自己的家,一边学着适应环境,一边跟着老前辈虚心学习。吃住在农村,一年到头都不回北京。白天在田野里工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整理试验数据。除了专业的农业生态观测,拉犁、耕田、扶耧这些当地农民能干的活儿他也全都会!

“一开始,我对改良‘一片三洼’并没有特别的冲动,但又不愿轻易地改变选择。是从刚开始不理解,到慢慢感兴趣,再到有了追求——这么一个心态。”

欧阳竹对盐碱地治理的兴趣始自对“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工作的参与。顶级专家们的战略思想让他开阔眼界,受益匪浅。在禹城的前10年,欧阳竹的工作基本就是盐碱地改造,原来30多万亩的盐碱地现在还剩不到5万亩的零星地块。从2007年开始,欧阳竹和他的团队开始在改良过的盐碱地上搞现代农业。

 

 (图片来源:德州宣传网)

盐碱地变粮仓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农民们守着土地却无粮可打时,他们是何等绝望?”欧阳竹理解粮食的重要性。但向盐碱地要粮,特别是在盐分高达8‰的土地里种粮,这是全世界都未能攻克的难题。

欧阳竹没有循规蹈矩,没有一味墨守前人改良盐碱地的“规律”,更不惧有些人的善意玩笑:“别弄了吧,别砸了科学院的牌子。”经过无数次摸索,做了无数个试验,禹城第一次在盐碱地上种出了小麦!

根据水土资源生态观测,欧阳竹提出了一套综合配套技术:多打浅水井,灌淡水,阻隔地下咸水,同时鼓励农民挖鱼塘、建农田搞立体种养,把地表的盐碱压下去。他所在的禹城数十万亩盐碱涝洼地,鱼塘亩产超过700公斤,粮食单产超过一吨。

在希望的田野上

欧阳竹和同事们挖掘出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禹城”:“秸秆养牛示范县”“粮食大县”“功能糖城”……

在欧阳竹的带动下,很多技术在禹城转化并成功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了“玉米淀粉加工低聚糖”的技术,借助这个项目,禹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低聚糖、低聚木糖、木糖醇“三大糖”的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功能糖城”。

如今,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又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欧阳竹和他的团队的任务是,在山东项目区改造20万亩滨海盐碱荒地,改良100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棉田改种粮食,推行1300万亩的粮食增产计划,到2020年实现粮食增产30亿斤。(素材来源:科技部)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