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逐梦 一“剪”成名,他是陈可辛口中的“剪片天才”

香江·乡情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许宏宇位于北京的办公室里,公共区玄关处依次陈列着两列镶着框的大海报:《建国大业》《亲爱的》《夏洛特烦恼》《喜欢你》……清一色都是他参与的作品。

刚刚过去的那个春天,入行10余年的许宏宇第一次以导演身份亮相,俨然一副“黑马”姿态——处女作《喜欢你》上映两周即拿下2亿元票房。而在此之前,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电影剪辑师,一个独立“执剪”的首部电影即是主旋律大片《建国大业》的80后香港青年。前不久,许宏宇又凭借口碑大盛的《七月与安生》第三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第二次提名台湾金马奖最佳剪辑。

许宏宇(图片来自网络)

许宏宇(图片来自网络)

“他完全是个剪片天才”

2015年的一天,尔冬升导演在微博上发了数张合影,配文“相遇在北京”。其中一张合影,5人中有4人都是影迷十分熟悉的面孔:尔冬升、刘伟强、陈嘉上、陈可辛。陈可辛导演转发微博:“完全没约,只是碰到。在坐前面的长头发小伙子的公司。都是去找他。小伙子多大的面子啊。”

陈可辛说的“面子很大”的小伙子,就是许宏宇。当时,他正在做尔冬升执导的电影《我是路人甲》的后期剪辑。和合影中的几位导演一样,许宏宇也是香港北上内地发展的电影人之一。与他有过数次合作的陈可辛,从来不掩饰对这个年轻人的欣赏,多次公开称赞他“是个剪片天才”。

前排:许宏宇;后排左起:尔冬升、刘伟强、陈嘉上、陈可辛(图片来自尔冬升微博)

前排:许宏宇;后排左起:尔冬升、刘伟强、陈嘉上、陈可辛(图片来自尔冬升微博)

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源于2007年上映的合拍电影《投名状》。当时,陈可辛是大名鼎鼎的导演,入行不久的许宏宇则只是五六百个工作人员中的一员,为剧组拍摄纪录片。因为电影素材很多,剪辑师就叫上许宏宇帮忙。有一场徐静蕾突然出现在战壕里的戏,许宏宇剪辑时别出心裁地用上了一个反轴的镜头,陈可辛看过之后惊为天人,“怎么有一个小孩那么会剪片?”他当即拍板让许宏宇加入《投名状》的剪辑团队。

至今,许宏宇对结束《投名状》剪辑工作的那一刻记忆犹新:“眼睛是睁着的,眼泪控制不住地就流了下来。”这是他剪辑生涯的第一部长片,对工作要求极高的他一度连续七天没有回家,“实在扛不住了就躺在沙发上眯1小时”。这之后,许宏宇成了陈可辛的“御用剪辑师”,几部片子下来,已是香港金像奖最年轻的最佳剪辑提名者。

电影《投名状》剧组合影,许宏宇曾为剧组拍摄纪录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电影《投名状》剧组合影,许宏宇曾为剧组拍摄纪录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入行10余年,许宏宇剪辑电影30余部。这其中,既有《七月与安生》《亲爱的》这类商业电影,也有《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样气势恢宏的主旋律大片。

《建国大业》,是许宏宇独立“执剪”的第一部电影。这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80后青年坦言,当时自己对电影讲述的那段历史并不十分熟悉,起初也有些忐忑,但一动“剪刀”就“兴奋”了,“剪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我就按照自己认为对的节奏和叙事方式去剪,从一剪、二剪到三剪、四剪以至最后完成”。

当时,姜文在电影中客串演出,有一场关键的出场戏,导演拍了不少镜头,许宏宇却一“剪刀”把所有特写几乎都“咔嚓”掉了,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远景。据韩三平导演“爆料”,这让戏份本就不多的姜文“心疼得不行”,偏偏又很服气,直说“这么剪节奏是对的”。

“剪的时候我也在感受,那时只想看到姜文老师的一个背影,听到他的声音。”剪“大腕”戏份从不“手软”的许宏宇说,“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一定要很诚实地表现。”

许宏宇把剪辑比喻成“用影像编剧”,在他看来,无论何种电影类型,基本的剪辑原则是相通的:“说到底都是在与观众互动。”所以,“剪辑房永远都有奇迹发生”。许宏宇享受这种惊喜。

“紧跟潮流”北上内地

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学习现代艺术的许宏宇,疯狂地迷恋上电影。上大学之前,他“连希区柯克是谁都不知道”,大学期间却“恨不得把之前十几年没看过的电影全都看一遍,一天看好几部,天天都泡在图书馆”。

中学时期,许宏宇(右)与同学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学时期,许宏宇(右)与同学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项协议的签署让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可以享受国产片同等待遇,给当时发展不尽如人意的香港电影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后,以陈可辛、徐克、尔冬升等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大举北上,带来了持续十余年的“合拍潮”。

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找一份电影相关工作的许宏宇,也赶上了这一潮流,到内地做起了电影。

“第一次到北京,我就觉得很喜欢这个地方,它特别大。”那是2005年前后,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的许宏宇加入了中美合拍片《马可波罗》剧组,担任副导演。当时剧组在内地取景拍摄,工作人员中有不少香港人和美国人,但工作时仍需要用普通话沟通。“我在现场喊‘谁谁谁准备好了’,都没有人听得懂。”现在,在内地工作、生活了十年的许宏宇,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反而是“一些粤语词汇都用得不熟练了”。

2006年,许宏宇在北京完成了第一部联合剪辑作品《投名状》。之后的六七年间,他成了“空中飞人”,香港内地两边跑,“都不用把衣服从行李箱里搬出来,感觉马上又要走了”。常常在内地一呆就是几个月,每天重复着在剪辑房和酒店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许宏宇调侃,“感觉北京的酒店都住遍了”。

2013年,许宏宇剪辑作品《太极侠》上映。图为许宏宇与影片导演、主演基努·里维斯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3年,许宏宇剪辑作品《太极侠》上映。图为许宏宇与影片导演、主演基努·里维斯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几年,内地大银幕上不少大片都出自这个年轻的香港剪辑师之手:《赵氏孤儿》《十月围城》《武侠》《建党伟业》……

2013年,许宏宇放弃了在好莱坞发展的机会,回到国内,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主攻电影剪辑。公司藏身北京东五环边上的一幢红砖楼里,经常有电影业“大佬”进进出出,陈可辛等就是这里的常客。

“其实,我和内地导演合作得更多。”许宏宇解释,“我不会刻意去选择和香港导演合作还是与内地导演合作,但确实和内地导演合作得更多。”北上内地发展多年,许宏宇已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2015年,他主导剪辑的国产电影《夏洛特烦恼》票房达14.41亿元,许宏宇也成为了跻身“10亿票房俱乐部”的年轻剪辑师。

转型 首执导筒崭露头角

许宏宇北上这些年,中国电影年票房总额从2005年的20亿元飙升至2016年的457亿元。而在这跌跌撞撞的十余年里,北上的香港电影人也摸索出了一套生存方式,那就是通过与内地合拍,充分利用内地的资金和市场,同时也让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地间电影文化交流的勃勃生机:2016年华语电影票房前10中,内地香港合拍片席位过半,其中《美人鱼》以33.9亿元拔得头筹。

许宏宇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许宏宇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家都是花很多时间在内地,你要了解这个地方,要了解这里的人,你要和这个地方最优秀的团队合作,才能做出好电影。”在许宏宇看来,真诚与否是检验电影好坏的首要标准。而如此多的合拍片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两地电影人优势互补,并且认真地对电影创作负责。

这种认真负责的专注态度,是许宏宇入行以来一直坚守的。就在一个多月前,许宏宇的导演处女作《喜欢你》成功抢滩五一档,成绩同样亮眼。

“真的有很多东西想表达,终于有机会可以跟观众说了,很幸福很幸运。”怀揣电影梦多年的许宏宇,在做了10余年的剪辑师之后,终于过了一把导演瘾,他形容这种感觉“很疯狂”,“像一个被憋在黑屋里10年的人,突然间可以出去乱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从剪辑师转型导演,看似水到渠成,背后却少不了伯乐的“推波助澜”。

电影《喜欢你》主创(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喜欢你》主创(图片来自网络)

在香港电影圈,有一种传统叫作“传帮带”。大批香港导演北上,也将这种文化带到内地,不断为导演界输送新鲜血液。许宏宇的伯乐,正是陈可辛。

“他们真的是看着我长大,带着我入行的。”第一次拍戏,陈可辛不仅亲自为许宏宇保驾护航,还拉上老搭档许月珍一同担任监制。许宏宇对此十分感激,“我第一次做导演,像小孩学走路一样。有时候,他们不会扶着我,而是让我自己走,但是当我掉下来的时候,他们永远都会在那儿,给我一些很重要的意见。”

今天,在华语电影重心整体北移的大背景下,内地一年数百亿的市场空间、雄厚的资本与热情的观众,都在吸引着新一代香港电影人。虽然依旧是老面孔唱主调,但以许宏宇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生力量,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慢慢“冒尖儿”。

“导演的工作很孤独,但我愿意继续走一辈子。”5月10日晚,许宏宇在微博发表了一篇长文,讲述自己拍摄电影处女作的心路历程。文末,这个82年的大男孩儿这样向他一直迷恋着的电影表白心迹。(文/蔡纯琳)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