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谋发展:10个自然屯、15个村民小组因他而变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7-5-28 第372期 A-A+

1

央视网消息:东风村位于广西省崇左市大新县昌明乡东部。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产业结构单一。2015年,东风村被列入广西“十三五”贫困村,而后朱新华接受委任,来到这里做起了“第一书记”。

扶贫重在精准。朱新华上任后,首先在当地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调研,仅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便走遍了10个自然屯和15个村民小组,并做了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工作。通过对难题和困境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转观念、强基础、兴产业”的工作思路,踏上了扶贫攻坚的破冰之路。

完善设施打基础 改造旧貌换新颜

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东风村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严重滞后。2015年朱新华刚来这里的时候,东风村十个屯仅有村委会所在屯通往外界的路是水泥路,其余都是泥巴路。由于交通落后,运输成本太高,村里的农林产品运不出去,也没有人前来收购。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朱新华通过深入调研,撰写了《东风村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详细规划了东风村近3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投资1800万元的40公里通屯道路硬化已经开工建设;组织采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东风村5个屯实施屯内道路硬化;投资40万元的村委文化广场和舞台已建成;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结束了3个屯没有安全饮用水的历史;同时还在屯里安装了35盏太阳能路灯。说起这些,当地一名屯长非常激动:“东风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对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一些在外打工的村里人都纷纷计划回来发展了。”

因地制宜谋发展 探索产业促脱贫

强化基础设施只是扶贫的第一步,要切实增加村民收入,关键还在于产业支撑。当地农民长期以来依靠分散种植甘蔗、玉米和苦丁茶、八角等经济作物作为收入来源。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限制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选择什么产业项目,成为产业发展“破冰”的关键。

经过深入调研,朱新华将短、平、快项目与中远期项目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选择在东风村实施三大项目。首先实施的是苦丁茶改良及加工厂建设项目。苦丁茶加工和销售仍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没形成产业化,产品多为家庭手工加工,品质低、质量难保证,农民获益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朱新华积极与县扶贫办联系沟通,邀请上级专家到村里举办苦丁茶改良技术培训班,为广大茶农授课,同时申请到苦丁茶改良资金,通过技术改良进一步提高了当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此外,他还争取到项目资金150万元,在东风村建设一个苦丁茶加工厂,打造自主品牌的苦丁茶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农的收入。

除了传统种植项目,朱新华还借鉴周边贫困县的成功经验,引导当地村民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的方式大力推广种植澳洲坚果。目前,已组织村民种下了600亩坚果树苗,有效实现了种植产业的“长短结合”,确保了农民的增收。

有了好的产品,更需要运用新技术来改造供销模式。在朱新华的努力下,“电商农村”项目在东风村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搭上“互联网+农业”的快车,农产品的流通更加快捷,成效更加明显,促进了东风村乃至整个昌明乡苦丁茶和八角等特色农副产品打开市场。农民的增收渠道更宽了,在致富的路上,东风村已越走越快,越走越自信。(素材来源:学习时报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