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30年诠释匠心精神

大国工匠 来源:央视网 2017-5-9 第353期 A-A+

1

央视网消息 30多项工程,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四海为家。40余万吨,是他直接和指挥起吊钢构件的总重量。“遇山凿路,遇水架桥,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描绘着祖国山河的美好画卷”,这是对建筑人的最好诠释。

数九寒冬,三伏酷暑,30年来胡从柱始终坚守建设一线,默默奉献着青春与热血。巍峨的建筑是靠一次次成千上万根构件吊装完成的,胡从柱就是这样一位吊装工长,被同事称为铁人的“老黄牛”。

吊装“老黄牛”: 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1985年,胡从柱背上行囊背井离乡,随着中建三局钢结构安装施工队来到了深圳,那时候他还是一名学徒工,参与的工程就是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钢结构安装中有一项“龙头工序”——吊装,那时候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起步,吊装技工奇缺,胡从柱刚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掉进了吊装这个“坑”。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大家休息的时候,他加班加点抱着专业类书籍仔细研读。为了提高操作技能,遇到复杂的工作胡从柱都抢着做,不厌其烦地请教师傅,时常在吊车上研究到半夜。

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在当时,无论是安装体量还是难度地王大厦都是全国之最。为了顺利吊装,胡从柱带领他的班组常常研讨到后半夜,最终决定采取“区域吊装”及“一机多吊”技术,解决了工期紧与工程量大的矛盾。仅用1年零12天便安全、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主体垂直度总偏差向外17mm,向内25mm,仅是美国AISC规范允许误差的1/3,并创造了施工全过程中构件无一坠落、人员无一伤亡的奇迹和两天半一层的九十年代“深圳速度”。

时间来到了2002年,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相贯焊接空心管结构工程,其中16-37米高的三角形变截面人字形柱,12米及14米跨度的屋面箱型压型钢板是首次在国内应用。原本现场准备原位拼装的桁架,胡从柱建议地面分片整体拼装后再进行吊装,这就省去了一半的措施,还减少了高空焊接,降低了安全风险。

2008年临危受命,助武汉火车站项目顺利封顶,2010年破解海控国际广场项目裙楼钢柱安装难题,2013年成功挑战广州东塔项目25天极限施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公司流行起一句话: “哪里项目难做就让胡从柱去。”

在胡从柱的办公桌上总有这样一个本子,上面画着他工作以来遇到各种吊装难题的案例。同样一个案例,旁边都会有好几个吊装示意图,还有一本设备工况性能表。每当别人对他称赞有加时,他总是露出腼腆的笑容,说道“我就是喜欢胡思乱想一点,平时喜欢写写画画”。

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这就是胡从柱的制胜法宝。精益求精,工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他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更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

攻坚“港珠澳”:匠心精神破解吊装难题

2015年7月,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开工,7万余件钢结构构件,7206个焊接球,14万平方米屋盖面积,占钢柱总量70%的椎管柱、花瓣柱、梯形柱等异型构件,海岛型气候等等使现场吊装困难重重。

胡从柱再次被委以重任,一到项目就对现场展开调查,每一台塔吊性能、每一处构件堆放、每一次吊装顺序,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并针对每种构件制定了详细的吊装方案,为大面积吊装做足准备。12月正处大干快上时期,遇到了土建及各工序交叉作业的问题。胡从柱仔细研究工期计划和场地布置,时常一坐就到了下半夜,最后提出自主创新的“移动式拼装操作平台”方法,将原位拼装转变为地面一次单元拼装和楼面二次吊装,成功化解了难题。

“干我们这一行,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否则就会发生意外。”在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也时刻这么严格要求自己。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旅检A区的2.6万平方米钢结构整体提升作业中,有34个提升器,每个提升器胡从柱都亲自上去检查。“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自己对别人负责。” 这就是胡从柱对匠心精神的理解所在。

胡从柱每到一个项目都会带出一帮徒弟,现在这些徒弟都已成长为公司骨干,有在大区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有在工程一线奋战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部项目书记彭庆南是胡从柱带出的徒弟之一。彭庆南回忆说:“有一次我在现场进行操作,很紧张。师傅打电话给我说他站在不远处看着我,让我大胆放心去操作。”在彭庆南的眼中,胡从柱不善言辞,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师傅。

回忆起自己还是学徒的时候,胡从柱说道,学不会,师傅严厉的“踢一脚”,但也因为师傅的严厉所以才让自己把技能学得扎实。

据不完全统计,胡从柱参建的工程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本人也多次评为公司“先进个人”,并于2015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沉甸甸的功勋章面前,他却很坦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无论在哪里,他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无怨无悔。(责编:于晓丹 鸣谢: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