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艺作品少点“阴谋论”

来源:央视网 作者:松原

发布时间:2017-04-14

核心提示:矛盾冲突向来是戏剧的一种常规现象,也是展现戏剧魅力的关键手段,因此,正反派的设置是再正常不过的,没有必要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更无需简单地将戏剧剧情与人物形象硬套现实。

《人民的名义》剧照

《人民的名义》剧照

都说人红是非多,剧红了争议也不少。

随着《人民的名义》持续升温,在经历开始的全民点赞后,近来舆论场中也出现一些吐槽,有关于剧情注水的,有人物设定不合常理的,也有讨论道具服装不严谨的……这不是什么坏事,这恰恰说明大家高度关注这部剧。

但是,有些声音听起来就有些不和谐了,譬如,警察形象都是负面的,没有一个正面人物,这是故意抹黑警察群体。又如,有意拔高检察院的反贪功能,把反贪的成绩都归到检察院一家了。还有,重要女角色形象全面坍塌,不是小三就是情妇,还有不作不死的官太太和整天被各种催婚的老姑娘,是对“半边天”极大地不尊重。

这多少有点“阴谋论”了。我们都知道,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再加工。矛盾冲突向来是戏剧的一种常规现象,也是展现戏剧魅力的关键手段,因此,正反派的设置是再正常不过的,没有必要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更无需简单地将戏剧剧情与人物形象硬套现实。否则,这恐怕要愁坏了文艺工作者们。

我们应该怀着最大的善意相信,编剧对于角色的设定源于剧情的需要,同样,理性的观众们也不会因为剧中某个或某些“反派”角色就否定他们背后的整个群体。因此,谁都不要以偏概全,乱扣帽子,将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于人。如果你非要较真,要么长了一副“玻璃心”,要么就是故意找茬。

其实,这种思维惯性也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些根深蒂固的毛病,譬如,听不得意见,受不了批评;又如,荣誉面前争风吃醋,遇到责任互相推诿。总之,论起功劳,我是大大地,说起问题,都是别人的。

话又说回来,这不是还没演完吗?你怎么知道后面不会来个反转或者有新的发现?不要急哄哄地下结论。

客观地说,作为一部反腐正剧,《人民的名义》受到当下这种高关注度实属不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没有十八大以来强力反腐的时代背景,没有制作方非同一般的勇气和魄力,没有相关各方的心理默契,我们很难想象这部被成为“尺度空前”的反腐剧能登陆荧屏,并引发如此反响。

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毫无疑问,这部剧在对现实的反映、对反腐问题的思考等很多方面都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共鸣。它肯定会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特殊的地位,并对之后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制作也必将产生特殊地影响。

 常言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对于文艺作品特别是反映时代呼应人民的好作品,我们应该多些包容和鼓励。尤其在文艺创作空间还有不少制约、影视剧拍摄尚存在很多成文和不成文“规矩”的社会现实下,对《人民的名义》这样贴近现实的“大尺度”文艺作品,我们应该多给一些真诚掌声和理性的讨论、争鸣,少一些无端苛责和不讲理的批判。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