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约定”: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4月04日

熊家瑞家人在长青园遗体捐献者墓碑前鞠躬。

熊家瑞家人在长青园遗体捐献者墓碑前鞠躬。

央视网消息:2017年3月29日,妻子吴正秀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北京长青园公墓,找到遗体捐献墓碑上丈夫熊家瑞的名字,给他献花。女儿对着墓碑三鞠躬:“爸,来看你了。”

时间回溯到2016年5月8日,妻子吴正秀准备给北京红十字会打电话,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好,一起办吧。”丈夫熊家瑞做出决定。

这个决定并不仓促,夫妻俩捐献遗体的想法由来已久。熊家瑞记得,上世纪60年代,自己常去卫校找在此工作的妻子时,便听说买具遗体用于医学研究需要100元,与当时20元的月薪比,简直是天价。吴正秀曾向他抱怨,医院学生每天对着模型研究,哪里能看清血管、神经的分布,感知器官的病变?他思量,如果用于医学研究的遗体再多些,医生的解剖实践便会更精准。两人许下约定,一起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2013年初,熊家瑞胃出血住院,又被接连诊断出肺炎、心脏尖瓣关闭不全等问题,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两年后,他又出现左半身瘫痪症状,后被确诊为脑梗。从此躺在床上,每天超过16小时插着氧气管,再没下过地。熊家瑞始终积极配合治疗,但他预感时日不多,也时常念叨着,人命难翻,倘若生命的虎口过不去,应早日把遗体捐献的事办下来。

“我这一生平淡,没啥大贡献,走前总要发挥一次余热吧?”2016年5月,他在遗体捐献申请书上签字。5月26日,老两口拿到遗体捐献的荣誉证书。熊家瑞说,最后一个心愿完成,心安了。6月2日晚,熊家瑞像婴儿般沉沉睡去,享年83岁。次日,他的遗体被拉到首都医科大学的遗体捐献站。医生带着一批学生为其送行……

有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已有21103人报名,希望在身后捐献遗体。其中,12841人办理了公证手续、2367人实现遗体捐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遗体捐献后,会有专门人员为其进行1至2年的防腐,防止霉变,之后用于学生解剖教学。随着捐献数量增多,能满足教学最基本需求,约10人一具遗体。但接收数量并无上限,能满足三四人一具遗体是教学理想状态。

谢谢熊家瑞老人,谢谢吴正秀老人,谢谢所有已经捐赠或者想要捐献遗体的人,谢谢你们今生今世做出这个“最美的约定”。

央视网出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