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七年一觉《八月》梦 他用处女作捧走金马大奖

娱乐新闻(原创)来源:央视网 2017年04月03日 09: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三月末四月初的北京,新绿初绽,一派生机。

  和张大磊导演的见面约在了北四环边上的一家咖啡馆里,原定12点半的采访推迟了半个小时开始,“上午的通告结束晚了,前一家媒体的采访还没结束……”工作人员抱歉地解释着原因。

  五个月前,张大磊的处女作电影《八月》一举拿下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电影中的10岁“素人”小男主角——孔维一亦将最佳新演员奖收入囊中。

  仿佛就在这一夜之后,张大磊这个名字,“红”了。

  张大磊是谁?

  FIRST影展崭露头角 金马奖一战成名

  “张大磊是我,一个82年出生的电影导演,他至今只拍过一部电影,叫《八月》,现在这部电影很幸运地进了电影院,上了大银幕和大家见面,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名字,和一个特别简单的人。”3月27日晚,张大磊在微信群里这样回答一个影迷的俏皮提问——“张大磊是谁?”。

  这个影迷在线互动微信群,建立当天就涌进了400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他们有一个共同属性,关注一部叫作《八月》的电影。电影3月24日上映,迎面即撞上了进口大片《金刚:骷髅岛》,上映首日排片仅3.1%,票房不足百万。“排片量太少了。”记者始一进群,就看见有影迷在埋怨当地影院排片“不给力”。

  “院线能多排片,让想看到的人都能看到,这是我最期待的。”电影上映前夕,张大磊这样跟记者分享他的心情,但面对这个现实,或许也只能无奈,“不想这个(票房),想不了。”

1

张大磊

  张大磊在意的,是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想法与感受。宣传期路演活动密集,他接连好几个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但每一个和观众互动交流的机会,他都很珍惜。

  3月27日晚上7点半,张大磊准时出现在微信群里,和影迷们互动,一个小时回答了27个问题。最后,张大磊遇到了那个“我是谁”的问题,他回答时刻意回避提及那些已收入囊中的大奖,但观众还记得,第53届金马奖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34岁新人导演,凭借处女作揽下6项提名并摘得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演员奖时,带给整个华语电影圈的惊喜。“我们非常慎重,没有草率,我们尝试翻案也没有翻过去。”金马奖评委会主席、著名电影人许鞍华这样回应《八月》的获奖。电影彼时还未公映,依旧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其实早在去年夏天,张大磊和他的《八月》,就因在FIRST影展上获得数项提名而赢得不少关注和赞誉。饮水思源,张大磊十分感激FIRST的知遇之恩:“我们在FIRST获得多项提名,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之后就有很多业内的老师把这部电影推荐到各个影展,包括金马奖、国外的一些电影节,都是得益于FIRST。”

  七年一觉《八月》梦

  “能坚持一件事特别奢侈,必须有人付出牺牲。”

  1982年,张大磊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和电影中的小男主角小雷一样,爸爸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一名电影剪辑师,妈妈是老师,教哲学的。从小生活在电影制片厂的家属院里,接触、看过不少电影的张大磊却并非从小就怀揣电影梦。

  刚进入初中时,张大磊梦想着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运动员,无奈因为心理素质不佳频频在赛场上发挥失常,只好将足球梦搁浅。紧接着,他拿起了吉他,“在初中的最后两年喜欢上了摇滚乐,特别疯狂。” 对摇滚乐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的他,也似乎对抗性地和学校与家庭抗争,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仅上了一年就退学了。

  然而阴错阳差,张大磊并没有继续追梦音乐,而是选择了去俄罗斯留学。“本来是想要去学习音乐的,但后来考虑之下觉得音乐可能不太适合,我就选择了电影。”出国之前,一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彻底打动了他,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再加上父亲也是电影从业者,张大磊做出了这个至今对他有很大影响的决定。那一年,他18岁。

1

电影《八月》剧照

  在异国他乡一待就是六年。这期间,张大磊恶补电影,追求先锋,确立审美。微博名叫“特磊弗”的他很喜欢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他说,这部电影让他明白了电影完全是自由的,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来创作一部影片。

  毕业回国后,张大磊陆陆续续写过很多剧本,却都没拍成。 2008年的夏天,他回到呼和浩特的姥姥家。有一天,姥姥瘫痪在床、母亲在旁用小勺给老人喂饭,这场景令他突然恍若隔世。他想起1994年的夏天,姥姥的母亲也同样卧床,姥姥也是这样扶着她的背。于是,张大磊决定要拍一部纪录电影,将镜头对准最熟悉的人和事。

  2012年,张大磊写好了剧本第一稿,他对这个剧本充满信心,“我觉得最起码我是真诚的,我的真诚应该是能够打动任何人的。”然而现实很残酷,他找过若干投资人,却屡屡碰钉子,“影片的叙事性很弱,光看剧本能了解到的内容就更少,投资人想要挣钱,不看好这个剧本……”就这样,这个彼时还叫作《昙花》的剧本一度被搁置……兜兜转转,直到有一天,一个念头击中了张大磊,“如果不拍的话,可能我的电影生涯到这儿就要截止了。”于是,他自己掏钱,在家人和一众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在2015年夏天完成了电影拍摄。

1

左起:张大磊、孔维一、张大磊的父亲张建华

  “能坚持一件事特别奢侈,必须有人付出牺牲。”一年多后的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张大磊从许鞍华手里接过最佳剧情片的奖杯,激动万分,也感慨万分。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成片背后,是拍摄过程中费用捉襟见肘,演员和主创几乎零酬劳工作;是资金链几度断裂,最后由退休多年的父亲自掏腰包支持他把电影拍完。

  用初心拍一部简单的片子

  “想和所谓的专业电影拍摄保持一定的距离。”拍摄创作生涯的第一部长片,张大磊选择以“流水账”式的单纯回归纯粹的影像表达。

1

电影《八月》基本采用黑白摄影,这是导演为了追逐简单而有意为之

  影片基本采用黑白摄影,没有清晰的故事脉络,没有冲突、对立或者批判,只是将镜头对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企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内蒙古小城里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琐碎,以及各式意象的重现。平凡似你我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在电影里随处可见,演员们亦是清一色的“素人”演员。

  以上这些,是张大磊为了“简单”而有意为之。而这背后,是他作为一个创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和观众的尊重。

  谈及创作原则,张大磊给出了三个词作为答案:“简单”、“克制”、“尊重”。

  “每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生命体验,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和自己有连接。”在张大磊看来,创作一定要尊重观影者,要懂得克制,不要贪图太多。“留一个空间给观看的人,这就挺好的。”3月4日,离电影上映还有将近三周,张大磊发了一条微博:看《八月》不需要多想,不需要解读什么,把心静下来感受就好了。这个有点害羞的80后,平常并不经常在微博发言,只是偶尔转发几条与电影宣传相关的消息。

  因《八月》获得关注后,最让张大磊开心的,是能有拍下一部电影的机会了。然而,他却似乎并不想一头猛扎进电影工业里。

  “确切地说,我想和所谓的专业电影拍摄、电影圈保持一定距离。”张大磊补充解释,“我希望一切都是基于自然发生的,或者从直觉上从感性上,是有强烈意愿要去完成的,这样就够了。”

  毕业回国后,张大磊曾经以副导演的身份进入正规的电影剧组工作,但做了深入了解后他发现,“纯工业化电影更像是一种生产”,而他并不喜欢这种“套路”。相反,他更喜欢类似《八月》团队的创作模式:一群有默契的人凑在一起,动机纯粹、自由自在地共同创作。

  “我在努力保持自己一部分是电影的创作者,一部分是一个很纯粹的观影者。”3月27日晚,回到家乡呼和浩特的张大磊,自己买了一张《八月》的电影票,走进了电影院。(文/蔡纯琳)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