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学习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闻频道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3月27日 09: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第一次系统提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三年后的今天,让我们重温演讲及相关内容,好好学习他对文明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升华的认知和论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

  演讲的五大命题: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负着世界文明发展的和平使命;

  2. 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的主流进程是交流互鉴;

  3.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历史成果;

  4. 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历史认知和应有贡献;

  5. 中国梦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方向和未来重大成果。

  演讲的三个重要论断: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深刻阐发了世界文明传播发展的规律和中华文明心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3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放置在历史与时代的背景中进行论述。

  习近平提问: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回答: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1号线上”,“1号线上”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由总编室宣传统筹部负责运营。)

编辑:杨静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