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东:雕版刻刀下的人生

大国工匠 来源:央视网 2017-2-21 第303期 A-A+

工作中的刘大东

资料图:工作中的刘大东

央视网消息 每天清晨七点,刘大东就从家里出门,花上40分钟走到北京印钞厂,而后拐进设计雕刻室的小院。这里有树有竹、有鱼有鸟,外面的一切喧嚣与热闹都没有扰进这个小院。刘大东打扫房间、烧水泡茶,而后坐在工作台前,拿出刻刀和刻针开始工作。

在这个院里,他已经坐了快四十年。1978年,15岁的刘大东被招进“国营五四一厂”(北京印钞厂的保密厂名),学习在钢板上雕刻。当年这个小院里曾有过十几位同事,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同事有的跳槽,有的改行,如今只剩他一个人。

说起刘大东的工作,了解的人可能很少,但他的雕刻作品印刷出来,那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的人民币。

十年磨一刀

钢版雕刻技术是一项集绘画、雕刻和印刷工艺于一身,难度非常大的技艺。不仅要求雕刻师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高超的刀工雕刻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艺术灵感和非一般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将一张原稿反刻在特殊的钢版上。让我们来看一下制作过程:一张人民币的雕刻图案包括文字、装饰、风景和人物,制版先得画一幅素描稿,通过透明胶片将图案反印到钢版上,进行排线后雕刻。图案均由深浅不一的点和线组成,最细的线只有1微米,称为“1丝”。

“尤其是人头像的雕刻,不仅要求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线条清晰,而且是直接在钢版上下刀,每一刀都比头发丝还细,每一条线都不能交叉或重叠,很多都要在显微镜下完成,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刘大东说,雕刻师需要极好的耐性和技术,一个点、一条线地去刻,每一个点和线要十几刀才能完成。

这么高的要求,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手艺。刘大东师从著名雕刻大师吴彭越先生,学到能刻人民币上人像的水平,差不多要十几年时间。雕刻刀在钢版上一刀一刀划过,一坐就是一天,一刻就是小半辈子。难以塌下心来的人难免会感到寂寞难耐,而刘大东却在方寸间体味着钢版雕刻精美无穷的奇妙。仿佛每一块金属刻版都是有生命的,感觉在一点一线间有了不可割舍的情感。

1983年,中国第4套人民币开始刻版工作,1990年左右完成。刘大东作为主要创作者之一,其中所有的文字和国徽图案均由他完成。此外,他还参与了第5套人民币、港币、澳币等原版设计雕刻,目前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上的长城图案也是他的作品。

雕刻手艺的守望者

时代在发展。今天的钢版雕刻很多已经可以交由电脑完成,学习雕刻的年轻人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年只为刻好一条线”。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腐蚀版制作钞票的技术逐渐热门。比起人工雕刻,电脑制作的速度有非常大的优势,例如原本需要半年才能雕刻出来的人像作品,用一些比较先进的软件不到两个星期就能做完。因此,一些手工钢版雕刻人员,开始转用计算机替代手工,甚至有人愿意一开始就学习雕刻软件。原本一起工作的同事们也纷纷转向了新技术,最后还在坚守这门手艺的仍然只有刘大东。

电脑制作的技术,刘大东也学过,而且还是中国最早尝试手工雕刻软件的人。不过尝试了一圈,他还是回到了手工雕刻。在他眼里,不论科技如何发展,终究无法完全取代手工。

欧洲著名的钞票雕刻设计师普方德曾来华考察,他也是欧元的设计参与者之一。他告诉刘大东,现行欧元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没有运用双面手工钢版雕刻,而是用计算机制作,防伪性上缺陷很大。造假者只要掌握同样的软件技术,制造出同样的版并不是不可能,而手刻的钢板则不同。刘大东说,不同雕刻师对点、线运用不同,形成风格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雕刻师,也难以刻出和原版完全一样的钢板。这种唯一性让钢凹板印刷在科技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是印刷业无法淘汰的重要防伪手段之一。

除了技术上的需要,对于刘大东来说,手工雕刻还有他对这门手艺的深邃感情。“我坚信由先辈传授下来的钢版雕刻绝技是民族的艺术遗产,是历史的延展与印记。历史不能从我们手中断档,绝技也不应该在这一代失传。”刘大东用刻刀镌刻着自己的岁月人生。(稿件素材由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