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探访文明家庭:新年新春新气象 最醇最美好家风

中国新闻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01月26日 11:4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春佳节将至,我们再次探访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的河北省部分家庭,体味文明家庭特别的年味——

  游子归家,亲友团聚,牵手畅叙,其乐融融。

  回家,是春节这个最美好的节日里,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

  化不开的乡愁里,不仅有亲人的思念,更有亲人的叮嘱。积德行善、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以书为友……家,不仅是情感牵挂、精神寄托的灵魂归宿,更是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精神起点。

  挂起红灯笼,贴上大福字,长幼共聚,重温祖训。迎新春,话家风,正当其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所系,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积淀,是爱家爱国的情感根基。只有让更多家庭传承好家风、塑造好家魂,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

  善美传世长,家和万事兴。“年味”里,最醇最美的是好家风。

  热心公益 春节不得闲

林秀贞和老伴在家中读书。 焦明瑞摄

  林秀贞家庭家训

  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

  “孩子,等很久了吧?”1月18日,与林秀贞的会面,就以这样一句问候开场。每年临近春节,总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去看百岁老人和县光荣院的老人们,我又是很多志愿服务队的形象大使,参加他们的公益活动,再有点儿计划外的事儿,总之是闲不着的……”

  春节临近,林秀贞还没顾上想买年货的事。“也简单,咱自己家有面、有菜,买点猪牛羊肉就行。过年有菜有面又有肉,还要啥?”在她眼里,春节是一家人的团聚,和备多少年货无关。

  不过,今年的春节或许会有些不同。

  “大儿子一家,我和老伴儿商量着不让他们回来过年了!”原来,入冬以来,儿媳的姥姥身体就一直不好,这个长假,林秀贞想让小两口回秦皇岛去老人身边尽孝,“孩子是独生女,从小就是她姥姥带着,感情很深。孩子们能过去陪几天,也是个安慰。”简单的话,浓浓的情。这个农家院里,到处洋溢着爱与温暖。

  面筋、炸油糕、麻酱火烧……茶几上满满的天津特色小吃,是80岁老哥哥特意寄回的年货。“特别好!”说起老兄弟姊妹间的感情,林秀贞很是自豪。这么多年,林秀贞兄妹5个人互相挂念,下一辈也是亲如一家。

  偏房里,几个妇女正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包饺子,这是林秀贞和工人们的中午饭。“我啊,就不是吃小灶的,年轻时和老人们一起吃,老了和孩子们一起吃!”林秀贞笑说,厂里的工人都是她的孩子。

  每日难得清闲,对于林秀贞而言,坚持公益事业并不简单。但她说,“多带带年轻人,传递些正能量。咱是党员,要有担当,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和家庭。每个小家都是文明家庭,咱们的国家会更富强,中国梦会更早实现。”

  自己、老伴儿、儿子、女儿、女婿……林秀贞细细梳理,自己这个十口之家已经有一半成员是党员了。在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的荣誉后,林秀贞特意给孩子们开了一次会:“以前的荣誉,都是给我个人的。这次的荣誉,可是全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了。”(河北日报 焦明瑞)

挂念老病号 义诊不断线

臧岚和老伴在家中。 赵立峰摄

  臧岚家庭家训

  家庭要和睦,生活要简朴

  1月18日,笔者来到唐山市路北区臧岚的家中。刚一进门,就被摆在书桌上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所吸引。“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河北省慈善人物奖”“唐山市首届道德模范”“中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的背后诉说着臧岚几十年的奉献与付出。

  “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谈到获得的诸多荣誉,臧岚说,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群众服务,自己感到很快乐。

  “2001年,我从华北油泵厂退休的时候,没有选择开诊所,而是选择为大家免费诊疗。”臧岚说,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她,当时完全可以开个诊所挣钱,可自己却没想挣钱,只想着做公益、做义诊。

  “那时,我看到她整天奔波,很是心疼。”丈夫刘成刚告诉笔者,因为是做好事,自己打心眼里支持妻子的工作,之后就主动挑起了买菜、做饭、收拾屋子等家务,为的是给妻子多留出一些时间做公益。

  16年来臧岚累计为居民义诊4000多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1万多小时。夫妻俩和50余人结成帮扶对子,为居民做好事累计达1700余件,捐款捐物达65000余元。

  “2005年,妻子积劳成疾,她被查出了食道肿瘤。”刘成刚说,面对病魔,妻子没有过分悲伤,用了4个晚上写好了遗体捐献申请和遗嘱。

  “在我死后,将我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唐山市红十字会,用于医学科学事业,为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贡献我的最后一份力量。”这份已经公证了的遗嘱,是臧岚回报社会的最后心愿。

  近年来,72岁的臧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捐款做慈善事业上,每次遇到大事小情她都积极捐款捐物。

  春节将至,臧岚又挂念起了自己的老病号。

  “岁数大了,近段时间腿脚很不灵便,爬不动楼,不能再亲自为那些‘老朋友’上门服务,我感到很内疚。”臧岚告诉笔者,她仍然坚持以电话的形式和朋友们沟通,询问病情,建议他们上哪个医院、挂哪个科。(河北日报 赵立峰)

微信分享新年书单

张丽钧家庭合影。史美瑗摄

  张丽钧家庭家训

  敬天、敬人、敬事、乐学、乐善、乐活

  “每个春节我们全家人都在一起过,今年也不例外。”1月19日,腊月廿二,春节一天天临近,张丽钧对即将到来的一家人团聚充满期待。

  虽然儿子徐然和儿媳杨嫣因为在外地工作不在身边,但全家人每天都要通过微信群分享心情、读书体验。刚吃完晚饭,张丽钧一家人就用微信分享起各自制订好的2017年计划。

  文学、管理学、哲学、医学……张丽钧给自己开出了一批书单。“此外,2017年我还准备出4本书。”

  “我也要出版1本诗集。”微信群里,爱人徐国强也不甘示弱。

  “儿子是我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说起儿子徐然,张丽钧难掩骄傲。事实上,被张丽钧称为自己的“一号学生”的徐然也足够优秀。在父母的影响下,徐然从小就是一个“书虫”。后来,徐然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主动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决定回国发展。如今徐然持有100多项个人专利,是公司倚重的核心技术人才。

  在这个只有4个人的微信群里,4岁的小孙子“妥妥”是最多被提及的对象。在家庭的影响下,妥妥喜欢上了看绘本。“我经常为小孙子网购绘本,在他身边时也经常睡前为他读书,他听得津津有味。”张丽钧说,读书已经成为全家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敬天、敬人、敬事、乐学、乐善、乐活的家训也许就是我们家庭能够得到认可的原因吧。”说起自己的小“家”缘何能够获得多项殊荣,张丽钧如此说道。

  “家训虽然确立的时间不长,但它已成为我们全家人的遵循。”张丽钧告诉记者,3年前12字家训就已具雏形。2016年5月,经过提炼、总结,正式将这12字作为家训,并将连同其含义做成“蜂窝图”。

  “家训图一做好我们就传到微信群里分享了。”张丽钧说,家训得到了全家人的肯定。此后,大家都把家训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

  如今,张丽钧一家正在用行动影响着越来越多人。在另一个40多人的家庭微信群里,张丽钧经常分享好书、好文章。2016年,张丽钧表外甥皮楚鹏考上了广州一所不错的大学。皮楚鹏也很爱读书,他经常说:“我要向徐然哥哥学习,徐然哥哥就是我的榜样。”(河北日报 记者刘冰洋)

拒绝陋习,过个祥和年

成千珍在家中教重孙剪窗花迎新春。 赵瑞瑞摄

  成千珍家庭家训

  与人为善,勤俭勤劳

  1月18日,临近春节,邯郸市冀南新区南城乡中史村76岁的成千珍与往年一样,又和儿子董令新商量着自己出钱买年货,去村里看望那些困难群众。这已成为成千珍一家多年来过春节的一种习惯。

  成千珍是一名革命烈士的女儿。她的父亲成法魁1949年在渡江战役中壮烈牺牲。曾是一名老师的成千珍,在退休后当上村支书。如今,成千珍的大家庭已拥有25名成员。

  “我的事迹比别人还差得远。”成千珍对笔者说,照料自己家人是她应尽的义务。

  “几十年来,母亲一直非常勤俭节约。虽然年事已高,可在家根本闲不住。前两天,母亲散步时发现离小区不远有个养老院,她非要去那里当义工,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做家务。”成千珍的儿子董令新说。

  听了这话,一旁的成千珍说:“作为烈士子女,我这辈子学雷锋来劲儿、做公益上瘾,要做一辈子好事。只要能帮助别人,我就很开心。”

  如今,76岁的成千珍仍坚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她总要回到村里住些日子,看到谁家有困难,她总要帮上一把,心里惦记的还是村民的那些事儿。

  虽然成千珍对街坊四邻很大方,但自己却很节俭。成千珍说,虽然日子一天天好过了,但节俭的传统不能丢,她常教育子孙春节亲友团聚、家人团圆不要攀比、铺张浪费。

  “几十年来,母亲一直很勤俭。”董令新说,每年过年,老人从不给自己添新衣,今年也没有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但她却总要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为村里的困难群众置办年货,今年就打算过两天回农村看望家里有困难的老人。

  “拒绝陋习,过一个祥和年。”成千珍常说,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大家快乐了、文明了,小家也就幸福了。春节期间,为了烘托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让村民们改掉打牌等陋习,成千珍组织村里的老老小小成立了文艺团队,春节期间把大家组织起来,通过戏曲、舞蹈等形式,引导村民们积极参加文明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

  “我愿意以我的实际行动,带动村民们从小事做起,从好事做起,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共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成千珍说。(河北日报 赵瑞瑞)

把“小家”融入敬老院“大家”

周汝珍和王桂兰老人在敬老院。记者 戴绍志摄

  周汝珍家庭家训

  用心做好事,用善感化人

  1月18日,腊月廿一,带着对“大孝闺女”周汝珍的惦念,带着对老人们的牵挂,记者又一次踏进了青县康复敬老院。

  35盏印有“福”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院里院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的欢声笑语不时传来——此刻的敬老院幸福祥和。

  30年前,周汝珍用一双柔弱的手,推开了这个院落的大门,走进了她孝老的苦乐年华。她用这双手,砸了九年冰窟窿,寒冬腊月给老人们洗衣服;她用这双手,搀扶着有视力障碍的党爱军跑沧州、石家庄,跑北京、天津,治疗眼病。

  “我来看老妈了。”在老人一室,周汝珍拿出新买给94岁老人王桂兰的浅红色棉服,给老人细心换上。

  “‘闺女’照顾得好,做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俺。过年也在这住,亲人谁来接也不走。”王桂兰笑着说。

  下午,周汝珍贴起了春联。在贴春联的间隙,5岁的党爱新扑到周汝珍的怀抱。“奶奶,隔壁的王爷爷给了我一块点心,给您吃吧。”5年前,周汝珍捧起出生7天便被抛弃、冻得浑身发紫的孤儿党爱新,放在胸口,焐了四天,硬是把孩子给救了过来。

  春节临近,周汝珍跑东跑西,买大米、面粉,买水果、鱼肉。双手提着三十多斤的大米,搬上搬下,完全看不出来她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

  张罗完午饭,看着老人们安逸地晒着太阳,周汝珍这才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服下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的药。“48位老人、8个孩子等着我照顾,我不能倒下去!”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按时吃药,让身体硬朗着。

  随后,周汝珍拿出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全国文明家庭。她知道这份荣誉来之不易:30年来,都是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自己,自己对家人有说不完的愧疚。自从当了敬老院院长,她没在家里过过一个除夕。

  “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什么事,一家人都要一起承担,只有这样一家人才能幸福快乐。”老伴赵怡看着匾说。

  “把敬老院的老人和孩子伺候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是我们的家风。”周汝珍说,“我们这个‘小家庭’已经融入敬老院这个‘大家庭’,天天看着老人和孩子们的笑脸,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河北日报 记者戴绍志)

小年传家训 儿女当自强

张洪瑞家庭合影。记者 戴绍志摄

  张洪瑞家庭家训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1月20日,腊月廿三,是农历小年。在沿海小城黄骅,信誉楼集团创始人张洪瑞和老伴吃了一顿略显“冷清”的饺子。由于儿女们在外打拼,没能赶回来团圆,陪伴老两口的是几位孙辈和两张照片。

  午饭后,拿着一张去年过年时一家人合拍的照片,71岁的张洪瑞目光温和,凝视了足足有十分钟。“三个孩子在外打拼,不能常回家,为了信誉楼的事业,我支持他们。”

  大儿子张勇,参加完高考就到罐头厂打工,天天干洗桃的活儿,为的是自己赚钱参加同学会;小儿子张建港,上学时羡慕同学都有自行车,他选择自己出去打工挣钱,也不向父亲伸手;就连张洪瑞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外甥女王秋蕴进入信誉楼也没得到优待,也自一名普通售货员做起。

  “现在,三个儿女都在信誉楼上班,大女儿是集团审计,大儿子是沧州信誉楼商厦总经理,小儿子张建港是石家庄区域公司总经理。”张洪瑞说,但他们全是靠自己的本事,从信誉楼柜台前的一名普通员工做起,一步步成长起来,没有受到特殊照顾。

  随后,张洪瑞又将目光转到了另一张照片上,这张是他参加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的合影。“在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我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了领带。”一向从容淡泊的张洪瑞竟难掩激动之情。

  在张洪瑞的记忆里,父母从没有专门为了教育子女而讲些高大上的道理,但父母亲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时候孩子们和小伙伴发生争执,父母总是让对方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从不偏袒自家孩子;家里有啥好吃的,父母亲也会与邻里一起分享。张洪瑞说,他的父亲常说一句话:不管在哪干,都得好好干,走的时候得让人记着咱。张洪瑞把这话记在心里,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他凡事用心,踏实本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石。”张洪瑞说,在给儿女们传递好家风、好家教的同时,他还要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河北日报 记者戴绍志)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