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军改一年间,到中流击水

新闻频道 来源:中国军网 2016年11月30日 16: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六)

  这一年,人的变化是最大的。

  那天,第一次走进战区联指中心后,某局一位年轻干部就悄悄换了块电子手表。

  结婚时妻子给他挑的那块时尚腕表,虽然外观“高大上”,却没有精细刻度。走进指挥中心,看到大屏幕上精确到秒的计时器,他很受触动:现在必须精确到分秒了!

  换表容易,难的是“换脑”。

  ——思想观念在升级。

  南部战区一位将军坦言,在战区新体制下筹划和推进联合作战,必须从“棋子”思维跨越到“棋局”思维。只知“棋子”不知“棋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联合作战、联合训练就会年年都上“一年级”,总是在低层次徘徊。

  东部战区一位参谋经历联合作战值班之后感慨:“请忘记我,记住我们!”

  ——工作模式在转变。

  军委机关一位处长是“老机关”,上任不久却遇到了新考验:军委机关刚组建,事务扎堆而来,加之机关各部门都忙着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每天仅内部呈批件就要写不少。人手少了,工作多了。新体制下,原有工作模式已难以为继。很快,局办公会研究决定:所有不需要存档的事项,全部改为电话请示报告或当面研究讨论。

  “件对件”改为“面对面”,不仅给大家减了负,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能力素质在升级。

  某战区联合作战值班中,一名参谋判读卫星数据颇为吃力。因为过去只需考虑陆军装备、兵力等信息,如今要结合陆域、海域、空域等情报一同分析。而他曾是全军优秀参谋、原军区的情报判读高手。

  学习,成为新组建部门官兵的一个高频词。

 

  人是改革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变量。

  这场改革,涉及面之广、之深、之远,完全配得上“史上最牛”。

  改革越是触及深处,切中要害,痛感就会越强烈。无论是裁军30万人的“转身之痛”,还是适应新体制的“转型之痛”,无时不在考验着共和国军人的忠诚与境界。

  一个清冷的凌晨,在一座军营里,上千名全副武装的官兵,向五星红旗敬礼,向所在的营盘告别。这天是2015年12月27日,陆军第27集团军从河北移防山西,最后一批人员装备离开驻地的日子。作为全军第一个因改革而进行部署调整的军级单位,他们告别的是相守了46年的驻地。

  而有的人,则要与身上的军装永远作别。

  然而,面对走、留、转隶的选择,许多人在征求意见表上写下了同一行字:服从组织安排!

  若为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正是因为这样的大情怀、大担当,一批批战友纵有万般不舍,依然含泪说:转身,也是一种爱!

  2016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安排大批干部转业的第一年,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有5.8万名干部转业地方工作。

  中央13号文件作出新的规定,明确“四个放宽”的指导意见:放宽安置地去向条件,放宽师职干部转业年龄条件,放宽自主择业军龄和职级条件,放宽在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服役干部到地级城市安置条件。

  “地方绝不能另设接收条件、提高安置门槛”“把难办的事办成,把该办的事办好”“倒排工作计划,绝不能出现跨年度安置”“把军转安置作为领导班子及成员政绩考核”……部分省市领导就做好深化改革期间军转安置工作的讲话,让子弟兵感到温暖。

  诚然,这是一次挥别昨日的华丽转身,更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艰难转型,于个人、于国家、于军队皆如斯!

  改革不只是一道“理论题”,更是一道“实践题”。这不平凡的一年,每一名中国军人都在用行动作答。

  改革未有穷期,强军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共同见证亲历军改一代的热血担当,倾听向世界一流军队挺进的铿锵步伐!

 

编辑:汪佳莹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