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北京普查68万地名信息:再不统计就来不及了

社会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年10月31日 05:2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长椿街是如何得名的?“五路居”为什么会有两个?北新桥为什么没有桥?全市68万条待查地名有待地名普查工作者一一摸清。从2015年10月开始的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年,地名普查实施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近日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了普查进展,据了解,目前东城和西城区已经完成了信息采集,到2018年6月,全市500多名地名普查工作者将彻底摸清北京的地名“家谱”。

  首次地名普查资料用“小卡片”保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北京市进行了第一次地名普查,为何时隔三十多年再次启动了第二次地名普查?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品祥介绍,第一次普查虽然留下了很多基础资料,但对地名文化的寻本溯源还不够深入,当时的资料很多也都是以“小卡片”的形式保存,既需要扩充,也需要数字化。

  “第一次普查共有多少地名现在不得而知,收入进当时地名志的有将近2万条,根据我们二次普查前期的资料搜集整理,2014年12月31日之前诞生的地名,现在全市待查条目共有68万条之多。”陈品祥说,以目前的采集结果,一个镇的地名信息就能有半人多高,如果全市的地名信息都打印堆叠起来,占满一个会议室绰绰有余。

  除此之外,这三十年来,北京城的变化非常之大,“大兴区就有200多个村都消失了,这还不算建设新机场之后带来的变化。”陈品祥举例说,通过普查也可以挡住北京老地名“跑进历史”的步伐。此外,这次地名普查同时采集了文史、地理、水域、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通过精准定位,犹如绘制了一幅包罗社会各方面的大数据图,未来将为北京智慧城市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东西城已完成地名信息采集

  陈品祥介绍,地名普查包括内业资料预处理、外业调查、内业成果整理等多个过程,全市共有200余名外业信息采集员和300余名内业作业员。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测绘院承担的东城和西城区的信息采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朝阳区到今年年底也将全部采集完成。除远郊区之外,其他城区基本接近尾声,到明年6月份便可进行信息入库的工作。

  地名“家谱”将向公众开放

  此次地名普查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实施,普查时间从2015年10月正式全面开始到2018年6月完成成果上报国家,普查范围是北京市行政辖区,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个门类,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

  据了解,地名普查结束之后,将结合调查结果,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梳理汇总,提出拟清理整治的不规范地名建议名单,同时对于能反映北京历史文化的地名也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地名保护名录。未来,这些整理好的普查成果还将通过各种途径向普通市民开放,供更多城市地理历史爱好者查询使用。

  地名案例

  杨梅竹斜街16号

  原貌:安徽和含会馆 现状:居民大杂院

  杨梅竹斜街位于大栅栏西北,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胡同,号称“前门最有文化的胡同”,这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大杂院,即杨梅竹斜街16号。这里曾是安徽和含会馆,不过如今的院子里,只剩下一条仅够一个人侧身的过道。

  北京测绘院地名普查一室的主任姜青香全程参与了西城区所有地名条目数据的前期搜集工作,“和含会馆”就是她和同事在翻看宣武区地方志和一些记录北京会馆信息的书籍时发现的。“北京的会馆文化很独特,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事处’,虽然这个会馆并不知名,但我们想它记录了当时北京历史的发展,所以在前期整理的时候也收录了这个地名。”姜青香告诉北青报记者,后来信息采集员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如今的杨梅竹斜街16号虽然没有破落,但是已经全无会馆特点,几经权衡,他们认为“和含会馆”在地名普查上价值并不是很大。为了保持地名普查的严肃性,他们仍会把该条目作为存疑地名,将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后再做处理。

  京棉三厂

  原貌:厂房 现状:住宅小区

  在朝阳路上,从四环自西向东有三个公交车站:慈云寺、八里庄和十里堡,曾分别是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三、第二、第一棉纺织厂所在之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三个厂累计生产棉布52亿米,每年仅棉布产量就相当于给当时的800万北京市民发3年以上的布票。测绘院外业普查员刘进利告诉北青报记者,在第一次地名普查的时候,京棉三厂曾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二次普查,这三个厂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跟京棉三厂相似的还有位于西便门外天宁寺前街、比邻天宁寺古塔的北京第二热电厂,2009年“二热”燃油机组正式关停,老烟囱也成了老物件。如今,“二热”厂不在了,老烟囱却得以保留,“我们在地名普查的时候也会注意这样的情况,曾经‘二热’厂是地名上的重要标志,现在得改成这个烟囱了。”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品祥说。

  车辇胡同

  原貌:150米长死胡同 现状:建筑工地

  大栅栏兴起于元代,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沿着煤市街从北往南,两侧的胡同大都横向分布,东西贯通,但在临近珠市口大街的位置,有一条约150米长的死胡同。

  测绘院外业检查员王超看到这条胡同的时候,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建筑工地,只留下了“车辇胡同”的路牌。紧锁的工地大门就是曾经车辇胡同的入口,路边是灰色的仿古墙,露出一处已经破败的窗户。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了解到,这块地位于西城区珠市口大街和煤市街交叉口的东北角,是大栅栏H地块项目,用地范围东至粮食店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西至煤市街、北至湿井胡同,建设用地面积约3.6公顷,项目地块以车辇胡同为界,北侧为保护区用地,南侧为商业金融用地。

  市规土委的设计方案提出,北侧的保护区用地既要延续四合院的风貌,也要保留甘井胡同和车辇胡同,涉及的文物及市政府挂牌保护院落,也会按照文物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保留,未来将严格按照四合院胡同传统风貌形式织补建设,而南侧则要从材料、色彩、细节上协调呼应北侧历史街区,颜色上以灰为主,立面上加入砖、瓦、木等传统设计元素。

  对话

   “再不统计地名就来不及了”

  对话人:测绘设计院相关负责人

  北青报:信息采集员如何工作?

  吴飞(测绘设计研究院人文地理研究院副院长):信息采集员会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叫做“地名普查信息采集终端”,是专为此次地名普查打造的“定制款”设备,可以拍照、录音、录像。里面预先存储了需要普查的地名条目、地图等相关资料。一名采集员和一部平板电脑,就是地名普查末梢的最小工作单元,我们有40名专门负责“外业”实地走访调查的信息采集员,从去年10月开始,要走遍东城、西城、朝阳三个区的每一条街巷,每人每天要完成100多条地名信息的核实工作,最少每天要走十公里的路程。在走访中,如果发现有跟之前终端里储存信息不一致,或者是需要补充的,就直接在终端中备注出来,方便后期工作人员进行核实修改。

  北青报:相比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地名普查知名度并不高,外业信息采集员在实地走访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郭毅轩(测绘设计研究院专业测绘一院外业室主任):走街串巷是“跑断腿”,走访中我们还得“磨破嘴”,好多门牌号、地名来历、当地情况,我们都得跟当地人了解,遇到警惕性高的大爷大妈还得跟人家解释我们是干什么的。有的小区安保比较严格,如果没有社区或者街道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根本进不去,还有的单位我们要进去需要工作证件,还得有介绍信,有时候出去走访一天,得准备一摞介绍信。

  北青报:普查过程中发现北京的地名有何变化?

  郭毅轩:变化太大了。比如老宣武区的会馆、文化纪念地在最初统计的时候有四五百家,现在挂着会馆名字的100家都不到,剩下的都拆迁或者变成大杂院了,比如大吉片的拆迁就带来很大变化。再比如朝阳区,城乡变化太快,根据我们最开始的统计,像管庄地区,除企业之外,待查地名条目不足千条,但实际走访就发现多了很多小区,还新修了很多路,规划部门可以管它们叫市政规划一路、二路,但是这样的叫法全市有很多,我们就不能这样记录,要更加详细。

  王超(测绘设计研究院专业测绘一院外业检查员):真的是再不统计就来不及了,距离上次普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正是北京变化极大的时候,等再过三十多年,又一代人过去了,像老宣武的老会馆老地名可能连渣儿都不剩了。

  本版文/本报记者 董鑫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地名普查工作流程

  1.资料收集

  由市地名普查办协调,全市26个委办局、16个区相关部门配合,测绘院共收集了近200万条地名信息。

  2.编写地名普查目录

  对搜集的地名信息进行甄别、梳理、分类和整合,以区为单位,进行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并编辑了信息量大、精度高、现实性强的平原区1:2000及山区1:10000地形图作为普查工作用图。

  3.预填地名登记表

  4.实地调查

  采集地名信息,对有更改或疑问的信息在工作图上进行标注。

   5.整理地名登记

  处理采集信息,地名数据入库。

  6.检查验收 整改完善

  7.成果转化利用

  8.归档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