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镗工大王”戎鹏强:以“手”当“眼”练就绝活

大国工匠 央视网 2016-10-26 第217期 A-A+

  

央视网消息:有一种特种钢管,要能承受六百多度的高温,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可以承受超过一吨的压力,并且保证稳定工作十万小时以上。要求加工精度极高。

“我们深孔加工,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要‘正’,一个要‘直’。干了这么多年,这两个字就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我要求它和人生的直线度一样,不能走偏。”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戎鹏强是响当当的“镗工大王”。他1994年被评为全国劳模。他的“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钻镗”操作法破解了高压釜出口偏难题,成为超长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领域的顶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33年20万米

清晨6点不到,戎鹏强就早早地起床,准备早点。早饭后,他骑上旧自行车,听着新闻,去工厂上班。

北重集团的宣传廊道,“中国保尔”吴运铎和“镗刀大王”戎鹏强的图片分列两厢,隔廊相望。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戎鹏强说,每每有些许闲暇,自己总会在前辈工程师的事迹栏下驻足良久。

戎鹏强说,只要走进北重集团的大门,即使闭上眼睛,他都能摸到自己工作的502车间。毕竟,从1983年至今,戎鹏强就干了镗工一件事,而且一干就是33年。

戎鹏强从进厂第一天开始就把技能提升作为目标。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摸索实践,他总结了“摸、听、看、量”四字诀。所谓“摸”,主要是摸刀杆,根据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就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是要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量”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和内控的尺寸。现在的戎鹏强练就了以“手”当“眼”的绝活儿,只要用手握住刀杆,通过感受刀头的震动,他就能对加工进度做到心中有数。

多年来,戎鹏强承担了各种口径系列身管生产和科研加工任务,加工身管总深度达到20万米。

  

中国工人OK!中国工装OK!

在很多人看来,加工前的工作差不多就行,但戎鹏强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他告诉徒弟,加工的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1%错误的累积会导致100%的失败。

那是21年前,戎鹏强被派往某国调试一条重要产品生产线。试制刚一开始,戎鹏强就发现,国外工装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和设计上的缺陷,刀体偏离轴线造成内膛严重超差,如继续加工,将会因超差导致报废。受援国家官员和技术人员望着即将报废的毛坯急得团团转,戎鹏强立即提出挽救方案,他们换上了中国的刀体,在精镗工序中修复了该零件,成功地激活了即将报废的毛坯。看到优质品,受援国工程技术人员高兴地竖起拇指:“中国工人OK!中国工装OK!”

2012年,戎鹏强接到了一项艰巨的挑战:为一根8米长,打一个孔径只有28毫米的孔。该产品的长径比达到了惊人的300倍,为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的关键部件,且由于技术封锁,国外根本不卖给中国。“这个订单当时在全国转了几圈竟无人接!”戎鹏强说。凭着超凡的勇气和过人的技艺,戎鹏强接过了这项国家级加工难题。最终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最终完成了第一套管体加工任务,也让他成为了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加工技术国内第一人。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戎鹏强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方法”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技能大赛中荣获“特色操作法”殊荣,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于推广。

2015年,北重集团承担了我国万吨级驱逐舰设计的新型大口径火炮身管加工任务,由于加工难度大,戎鹏强主动请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经过不懈努力,戎鹏强成功解决了该产品精加工工序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给国家干活!

凭着扎实的技术水平,2006年,戎鹏强成功加工出高精度5米长、30毫米小口径身管,标志着我国成为极少数能够生产高精度超长小孔径身管的国家;2009年,他成功加工出Φ25毫米、4米长氢气炮,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无形价值数千万元;2010年,圆满完成了国家某重点试验装置Φ320毫米、Φ400毫米、Φ480毫米、Φ720毫米、大口径管体激波风洞的加工任务,为北重集团创造上千万元的利润。

戎鹏强也逐渐成了业界的“香饽饽”。前些年,有私营企业要挖他,开出的薪酬是他工资的好几倍。但戎鹏强二话不说就拒绝了。“虽然工资多一点儿,但毕竟是给私人干活。”戎鹏强无比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北重集团,我们是给国家干活!”

这几年,戎鹏强还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带出16个徒弟中,有2名已成为技师,13名高级工。这些员工已成为车间生产骨干,公司深孔加工技能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戎鹏强28岁成为厂劳模,并且蝉联8届;30岁就成为自治区劳模、全国劳模。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工匠的担当。”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党委书记杜素凤表示,这些年来,戎鹏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