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中秋记忆时代变迁:月饼魅力褪色 团圆永是主题

社会新闻来源:新华社 2016年09月16日 15: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社西安9月16日电(记者陈晨、付瑞霞、梁爱平)今年中秋节,陕西女孩张宁没有回老家,但这并不妨碍她与家人“团聚”。坐在珠江边的一间咖啡馆里,这位在广州工作的“80后”白领轻轻点开手机,与正在泰国旅行的父母视频聊天。千里之距,瞬间消散。

  “我给爸妈报了一个出国旅游团作为中秋节礼物。虽然这次没有像小时候那样,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过节,但父母开心就好。况且现在通讯发达,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天天都在团圆。”对着镜头里的家人,张宁做了一个鬼脸。不过,过节她并不准备吃太多月饼。“吃一小块意思一下就好,毕竟月饼热量太高,我还要减肥呢!”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张宁一样,如今人们过中秋节的方式已日趋多元。吃月饼依旧必不可少,但已不再是月圆之夜的唯一印记。旅游、观影、读书、健身,每个人都在用自己舒适的方式度过节日。

  不过,在河南周口“60后”退休工人王金林儿时的中秋记忆中,月饼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席位。“中秋节不仅能吃月饼,还意味着可以大快朵颐。那天吃顿好的,可以一直回味到过年。”

  小时候,王金林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父亲每个月至多回家两次,一家6口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并不多。小小的月饼和一桌团圆饭里,饱含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浓浓的亲情。

  王金林说,小时候父亲常年不在家,因而自己对中秋节一家团圆吃月饼印象深刻。五仁馅儿的月饼在当时是主流,“咬一口下去,有花生、瓜子仁儿。最幸福的是咬到冰糖,不舍得嚼碎,含在嘴里等它慢慢融化掉。”

  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吃”是过节的头等大事,甚至有了仪式般的庄重感。“70后”王静是西安广播电视台的1名主持人,小时候她跟着外公外婆在延安农村长大。每年中秋之夜,老人都要在庭院的老槐树下“供月神”,那隆重的仪式感,让她每每回想起来都幸福满满。

  “外婆会把水果和她亲手做的月饼摆放在桌子上。如银的月光洒在院子里,大人们坐在桌子旁拉话话,我和表哥表姐们围着桌子,10多双眼睛‘贼溜溜’盯着那些好吃的,希望‘供月神’能快点结束,我们好分着吃。”王静说,那时候水果很少,连“供月神”用的供品都是外公外婆提前攒的。

  时过境迁。如今,王金林眼中美味无比的五仁月饼早已不是稀罕物,而令王静难忘的一顿美食,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也远不及往昔。经济的发展,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丰富,使月饼的魅力日渐“褪色”,但亲情与团圆,一直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

  “中秋节我回到外婆家,一家人团团圆圆有说有笑很开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0”后大学生张迎说,无论现在人们过中秋节的方式多么丰富多彩,“花好月圆人团圆”,始终是她心中最美好的中秋记忆。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