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习近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

新闻频道 来源:学习中国 2016年07月06日 12: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他说:“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据“学习中国”大数据平台显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首次用这“四让”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要求,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

  一、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治理能力的载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源于坚定的制度自信。有自信的气魄,才会有与时俱进的改革主张;有自信的胸襟,才会有海纳百川的改革态度;有自信的根基,才会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改革定力。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制度自信不是一个空口号,我国在制度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第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部门顺利推行施政计划。中国能办大事,也办了许多别国办不了的大事。第二,执行高效成大事。追求发展的高效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制度安排使政府在决策与执行的高效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已在中国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第三,协调发展显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难题,促进国家发展的“均等化”“一体化”是一个重要任务。中国的制度安排在协调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发展平衡,克服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第四,连续发力显长效。现代化的国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就要求在制度安排上凸显“连续性”,即在国家制度设计中保持执政党、执政团队、施政方针和政策的连续性。在保持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我国的制度安排对于贯彻国家意志、保持国家建设的一贯性具有明显优势。

  其次,我们要加强制度创新。“物无不变,变无不通”。习近平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他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地之所以呈现出为世界所惊叹的蓬勃生机,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挣脱本本与教条的束缚,不断打碎僵化模式与陈规的桎梏,越过一峰又一岭、闯过一关又一坎,使我们的国家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遇到的阻力越大,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也如影随形,这就越需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所要进行的制度创新,必然是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靠不断从实际出发校正认识、丰富经验,要靠不断在实践探索中革除弊端、掌握规律。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图为:2014年2月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让发展更有质量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写进“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明确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习近平强调:“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让发展更有质量,就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们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让发展更有质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成本会越来越高、路子会越走越窄。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不仅要算总量账,更要算成本账、收入账、环境账、民生账。我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现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动力亟待转换,发展质量亟需提高。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让发展更有质量,就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让发展更有质量的主动选择。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放缓趋势,表面上看是因为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给侧的有效性不足,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习近平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三、让治理更有水平

  让治理更有水平,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治理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来说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相比,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习近平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朝夕之功就可实现的,需要我们借助中国的传统智慧和不断总结学习其他大国的治理经验。中华民族是爱学习、善学习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秘密所在。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首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力量。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其次,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治理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治理体系,提升我国的治理能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图为:2016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

  四、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获得感”。他指出:“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内涵丰富,包括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两个方面的多种感觉和感受,如收获感、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等。它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而且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

  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发展的目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群众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正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让人民更有获得感,首先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其次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活得越来越有尊严,人民的家庭自豪感、事业自豪感、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他强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人民的获得感也是检验党和政府工作成效的标准。“获得感”是广大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效的一种切身感受,带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从中我们可以读取出人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是检验党和政府工作“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标尺”。改革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提高人民获得感这个目的上来,因为,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评判员。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抓改革成效,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和发展必须以“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向改革要动力,向制度要红利,打破利益藩篱,维护人民权益,创造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两年多来,各地和各条战线的改革不仅取得了明显成就,而且正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点上,在中国共产党95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四让”新要求,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思路、明方向,将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丰富改革成果。

编辑:刘亮 责任编辑:王敬东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