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甘愿身作海中礁——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投礁老人王惠远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6年05月10日 18:4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王惠远夫妇“以画养海”,但最美丽的画面确是他们在海上造礁的剪影。他们爱海、护海,成为当代精卫。

王惠远夫妇“以画养海”,但最美丽的画面确是他们在海上造礁的剪影。他们爱海、护海,成为当代精卫。

  说他有名,是因为他师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弟子韦江凡,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绵纸国画",名声远播海外。但让王惠远更为有名的原因是,他为了保护挚爱的大海,竟然花去了一生作画所得的积蓄。从1997年退休开始致力于北戴河海洋环境的改善,到投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建造人工礁石吸引鱼类回游繁殖,在王惠远的努力下,北戴河消失多年的梭子蟹重新回到了这片海域,曾经在北戴河绝迹的多种洄游鱼类开始重新在这里繁衍生息……

  然而,面对人们的赞扬,王惠远只是淡淡地说:"面对苍茫的大海,我所做的还很少,我只是希望我的行动能带动更多的人爱护大海,保护环境。"

  从画家到环保志愿者,对大海的挚爱让王惠远倾心投礁事业,不仅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家人的生活方式。

  198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与日本富山市缔结为友好城市,王惠远的"绵纸国画"被作为文化艺术品参与交流,因此名扬日本。很多日本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淘"一张王惠远的画。刚开始,倔强的老王不愿意把画卖给日本人,经过领导的劝说,王惠远才慢慢想通,他的画不只是单纯地卖给了日本人,而是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纽带。也正是那个时候,王惠远有了人生中第一个1万元,以后,又慢慢积累起了人生中的许多财富。

  "那个时候万元户可不多呢,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说起当时的情景,王惠远打趣道。那时的王惠远想都没有想到,以后的岁月里,自己还会有窘迫到连9000元都拿不出来的时候。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怪老头"开始倾心环保事业,把毕生心血投入到人工鱼礁建设,为海中鱼虾建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我从小与海为伴,那时候海洋格外的丰富。"可是,慢慢地,王惠远发现,身边的大海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根据1996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戴河地区的洄游鱼类因为灭绝性捕捞已经"失踪"了26种,大海几乎变成了空海。这让爱海如命的王惠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1989年,时任北戴河区人大常委的王惠远跟随考察团去往山东、大连等地考察人工投礁场,第一次对人工鱼礁有了了解。回来后,王惠远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近30年来,人工鱼礁在世界各地发展迅速,而且益处颇多。看到人工礁石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王惠远不禁产生了自费人工投礁的想法。

  无论是投礁的钱打了水漂,还是恶劣的投礁环境,王惠远都用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不仅如此,王惠远还大量购买鱼苗投放到自己的人工礁场里。

  人工投礁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远非想像得那么容易。

  1997年冬天,王惠远开始第一次试验性投礁。3万元的投资对于先"富裕"起来的王惠远不是天文数字,但在当时的年代,却不是哪个人都可以下定决心把3万元"扔进海里"的。

  出于对家乡海域的热爱,王惠远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项事业。他亲自指挥,把400多立方米的石头按计划投进了大海。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选址不佳以及投礁量小等原因,第一次投进去的石头第二天就被4条外地运输海鲜的大船破坏了。这意味着,第一次辛苦的投礁就这样失败了,3万多块钱瞬间打了水漂。

  王惠远的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和他一起干的伙伴甚至伤心地趴在床上大哭起来。没想到,王惠远愈挫愈勇,甚至有些"顽固"了起来,"豁出去了,我还有些家底,大不了都投进去。"

  在妻子的支持下,王惠远拿出了当时家里的全部积蓄36万元,并与另外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60万元,誓要建成一个说什么也毁不了的大礁场。

  1998年5月,王惠远在请教专业人员并对周围海域进行周密分析后,开始了第二次投礁。他租了两条大渔船,买了3000多立方米的礁石,一股脑儿地投入了考察好的海域。就这样,王惠远完成了第一个人工礁场的建设。

  1998年冬天,王惠远开始投资建立第二个礁场。

  可是,冬天投太冷了。遇到大风,王惠远他们的小船根本抵抗不了风浪,水直往脖子里灌。上岸的时候,全身都能结成冰。晚上回到家,王惠远只能用"拔冻梨"的办法将自己的身体用冷水冲洗,然后睡一晚上,第二天缓过来后继续出海。

  有一天,王惠远雇的投礁船正在作业,海上突然掀起了风浪。在狂风巨浪中,他们乘坐的木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刮过来卷过去,人更是被刮得站不住脚。眼看就要被甩下大海,危急之中,王惠远喊来同伴把自己紧紧绑在船帮上,继续呼喊着指挥投礁。

  "嗓子喊哑了,我就用旗语给他们指挥,我的身体好,没有问题。"老人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说。

  礁场终于有了眉目,但是人们对王惠远的质疑和猜忌才刚刚开始。有人认为王惠远花钱买石头往海里扔,是想设礁引鱼,自己发大财。有些渔民还趁着黑夜割走礁场周围的标志浮球。王惠远知道后,也不辩解,看到有人卖偷走的浮球,就自己掏钱买回来。

  连儿子王少菲都觉得父亲是在做傻事:"明知道浮球就是我们家的,我爸还花钱再买回来,你说他怎么就这么傻呢?"

  其实,王惠远做的"傻事"远不止这些。有一次,王惠远到山海关买螃蟹,无意中看到渔民正在踩死那些没人买的小螃蟹。他痛心极了,当时便掏钱把15公斤小蟹全部买了下来,放养到自己的礁场里。

  "现在的捕捞都是'赶尽杀绝',渔民没有保护意识啊。我也不是要感化他们,他们捕上来我就买,能做一点是一点吧。"王惠远说。从此,秦皇岛海域的各大海鲜市场,总能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专买小鱼小虾放养。

  "了此一生雄心志,甘愿身做海中礁。"这是王惠远投入环保事业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痴心换来了当地海洋环境的明显改善,也促进了当地渔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恶浪翻腾风萧萧,精卫填海人投礁。冷水灌透鱼人体,征衣步履结成壳。吾为大海还生态,链条连起时不遥。了此一生雄心志,甘愿身做海中礁。"

  走进王惠远老人的家,这首《投焦人之歌》挂在客厅的正中央。2004年已经69岁高龄的老人,以诗言志,誓将余生献给这片与他从小相伴的海域。而诗中描绘的场景,恰恰正是王惠远多年来对大海痴心不改,一心投入礁石建设的真实写照。

  付出总有回报。礁场建成的第3年,出海的渔民惊喜地发现,已经绝迹16年的梭子蟹又出现了。同时,王惠远引进的太平洋牡蛎也成功与本地牡蛎杂交,繁育出了新品种。到2012年,面积近300亩的5个礁区已经形成,散落在北戴河的各个海域。礁场附近海域可观察到的水产种类明显增多,比目鱼、黑鲈鱼、白鲈鱼、海鲫鱼、海鲶鱼、白眼等8种几年前已十分少见的栖息类、回游类鱼群重返北戴河。往日投礁的海域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说起这么多年的收获,王惠远感触最多的并不是他的鱼儿"产房"有多大规模,而是投礁本身给周围人带来的变化。在王惠远的带动下,往日的海域环境明显改善后,海洋生物的物种丰富了许多,渔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

  家人的支持更是给了王惠远最大的动力。拿出所有积蓄"打水漂",王惠远很是感慨家人的谅解。王惠远的夫人退休前是一名音乐教师,为了支持王惠远投礁护海,退休后,她也为投礁事业投入了很大心血。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拿起了画笔,"以画养海",帮助王惠远筹集了17万元,度过了难关。

  "了此一生雄心志,甘愿身做海中礁。"如今,王惠远往日投礁的海域环境已明显改善,王惠远也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可是他依然坚持在保护环境的一线上。

  "我只是想我的行动能感染更多的人。"王惠远说,"我想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大海,保护环境。"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