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北京今年小升初新增就近登记入学 幼升小政策不变

社会新闻北京青年报 2016年04月16日 09:5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时间表

  2016年1+3市级统筹类学校计划(市级统筹三学校)

  2016年1+3市级统筹类 学校计划(优质高中新校区)

  2016年1+3区级 普通类学校计划

  本报讯(记者 林艳 张昆龙)昨日,本市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发布。今年,“幼升小”继续实行按照划片免试就近入学,但在“小升初”方面做了一些新的调整,除了“随机派位”的就近入学方式之外,今年又新增了“征求入学志愿”的途径,家长可以选择学区内的就近学校进行登记报名,如果该校的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则学生可直接入学;未选择登记的学生,或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学校,则仍按随机派位的方式进行“小升初”。此外,今年全市新增了一个信息系统,可查询一般公办初中校三年后入学优质高中的比例。

  幼升小入学政策维持不变

  根据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政策,“幼升小”入学政策维持不变,年满6周岁(2010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京籍适龄儿童,均须按照各小学的服务片,参加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免试就近入学。

  非京籍适龄儿童,仍需具备“五证”方能在京入学,即必须具备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

  非京籍将按照所在区教委安排的学校进行入学。市教委要求,各区出台非京籍材料审核的指导要求,并公布具体实施细则。

  小升初可先登记报名 特长生比例降至5%

  今年,“小升初”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在随机电脑派位保证就近入学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报名登记的入学方式。按照新的政策规定,除了对口直升的“单校划片”学校外,“多校划片”的学校可先征求学生的入学志愿,进行登记报名。

  具体而言,今年小学毕业生家长可以在学区内就近选择一般中学登记。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就此解释说:“登记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学校,将优先安排登记学生。如果不参加登记的学生,或者学校的登记人数超过了招收人数,还是采用电脑派位入学。”

  除了新增登记入学这一途径之外,今年“小升初”还有另一重大变化,即首次统一各区的特长生压缩比例。市教委明确要求,今年各区的特长生比例都必须控制在5%以内,以保证更多入学名额用于随机派位。

  2019年初中校半数学生入优质高中

  对于今年完成“小升初”的学生而言,到2019年中考时将有一项新的政策利好,2019年每所初中校都将确定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不低于50%。按照新政,对于现今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50%的初中校,2019年将采用定向分配的方式,补足优质入学名额。这也意味着,过去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相对较低的局面,将得到很大改变。

  5月9日起入学信息开始采集

  与往年相同,今年全市也将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全程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入学途径和方式。按照今年的入学时间安排,入学服务系统将于5月9日开启,届时家长需要登录系统完成相关的入学信息采集,小学和初中的入学信息工作都将于5月31日前完成。

  释疑

  新系统怎样查询“三年后进入优质高中的比例”?

  2019年每所初中校都将确定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不低于50%。

  对于这样一项对普通中学倾斜的政策利好,市教委今年新增了一个信息系统即“一般公办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机会查询”系统。若今年“小升初”选择在就近一般公办初中校报名登记的学生,可在这一系统内先查明这所学校三年后入学优质高中的比例。

  查询新系统目前已开放,学生可进入市教育委员会门户网站(www.bjedu.gov.cn),在信息平台目录栏中点击“一般公办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机会查询”,使用学生的教育ID号和姓名进行验证后,登录平台。

  进入平台后,在检索栏中输入一般公办学校名称关键字检索,即可浏览该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比例的相关信息。

  3年后如何保证初中校半数学生进入优质高中?

  一直以来,在“家门口”上学到底能不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问题困扰着“小升初”的家长们,昨天发布的最新的政策表明,对于今年即将完成“小升初”升学的孩子来说,2019年即将面临中考的他们有了新的福音,因为届时本市将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今年通过就近入学的新初一学生三年后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将不低于50%。

  不过,该计划将以校内选拔为主,还有分数的要求。换言之,三年后本市中招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将实现“校额均等”和“机会均等”。

  在被问到如何保证这样的均等时,市教委负责人介绍,本市将出台系列配套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三年后优质高中统招批次招生继续沿用2015年方案,三年后优质高中范围及其统招规模与2015年保持基本一致,确保存量不变;同时2015年统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超过50%的初中校,三年后将不再投放优质高中指标分配名额,低于50%的初中校采用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即距离50%比例的名额,差多少,补充多少,补充部分的名额将通过计划扩大的增量来解决。

  一般公办初中校“校内选拔”录取成绩由哪些组成?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2019年分配到校名额招生的方式,更大程度上将注重素质的培养和选拔的均衡。

  据了解,2019年分配到校名额招生按志愿及成绩录取,采用“校内选拔”方式,学生中考总成绩须高于500分。学生“校内选拔”成绩由中考文化课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及体育成绩组成,录取成绩由中考卷面分的70%、综合素质评价的30%,以及体育成绩40分组成,总分580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中招政策的新一轮调整,2019年中考,对一般公办初中校的学生,除了“校内选拔”以外,也可以参加全区统考。

  对那些优质初中校的学生来说,三年后中考优质高中就读机会同样不减,将通过全区统考获得。“整体上要保证一般公办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大幅增加,优质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不减。”市教委负责人表示。

  同时,为了让远郊区乡村学生和市区学生拥有同等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今年将确保乡村学校新入学的初一学生,三年后中考530分以上直接进入优质高中就读。

  专家分析,优质高中提高招收一般公办初中毕业生比例、提高名额分配比例的做法,将使得更多初中毕业生尤其是一般公办初中校毕业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当前面临“小升初”的“新初一”家长甚至幼升小家长的选择,因为家长不仅会关注就读小学和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还会关注未来可能就读高中的资源优质程度。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通过考试内容、招生方式、资源分配三种方式,努力建设就近入学的新生态,确保就近入学成为常态。使学生上任何一所初中校都可以享受优质机会。

  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如何实施“1+3”培养模式?

  昨天,市教委正式发布了首批“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名单及今年招生计划。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这项改革试点面向城六区所有一般公办初中校,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的初二学生。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今年起,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的初二学生,将得到优质高中校为他们准备的定量名额分配学位数,连续完成初三至高三共四年的学习。

  从公布的首批“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及今年招生计划中可以看到,今年“1+3”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规模并不大,参与试点的学校分为两类。在市级统筹类学校部分,其中涉及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3所优质高中新校区以及工美附中等3所市级“统筹三”学校。

  这些学校面向城六区一般公办初中校,共计划招生1180人,每区将计划分配到校,校额基本均等。另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同时,16所城六区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基础的普通完全高中,则面向本区招生,人数为775人。

  根据安排,6月中旬,学生可在所在初中报名市级统筹类学校,各初中校按自然班根据计划数量,以1:3比例推荐并在校内公示。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需要参加试点学校的双向选择。试点学校可组织面试,不过严禁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课笔试。

  相比之下,区级普通类学校的相关工作将在7月中下旬举行,除了同样要求不得进行笔试之外,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进入试点学校的学生可自由选择是否参加中考,不过,那些退出试点学校的学生将不再允许参加名额分配和市级统筹类学校招生。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 林艳

  专家观点

  “1+3”计划为学生增加一次入优质高中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该计划的公平和公开,市教委要求参与“1+3”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的初二学生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应具有普通高中升学资格且在同一学校具有连续两年学籍,同时,该学生当年入学时必须符合北京市教委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

  对于提出这样的培养模式,不少专家均分析,在“1+3”培养模式之前,为了让更多一般公办初中校的学生获得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北京市已实行多年中招“名额分配”政策。“1+3”培养模式试验计划将全部面向一般公办初中,或将成为“名额分配”政策的补充,从而在促进教育均衡上走得更扎实,确保教育公平理念在学生身上的实际获得。“这样的模式创新将为一般公办初中学生增加一次进入优质高中的选择机会,将有效缓解热点地区‘小升初’择校矛盾,引导更多家长送孩子在家门口就近入学。”该专家表示。

  对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也明确指出,“1+3”培养模式并非基础教育学制变化和考试招生改革政策,只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试验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通学段壁垒和校际边界,形成多种形式的一贯制培养试点,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深化促进“资源优质”与“机会优质”组合分配,使学生获得更实在的“优质均衡”和“机会公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文/本报记者 张昆龙 林艳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