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与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1969年冬,他们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又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掉下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
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
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从这次开始,以后每年冬季,他们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南方,在南国的水田里繁殖育种,加速实验,争取早日成功。他们把这种与季节赛跑,追着季节走的育种方式,称为“南繁”。
责编:多国丽